「讀書無用論」緣何興起?
▲大陸很多大學爲了招生或打響知名度,常常會推出美女牌。
中國的大學即將開學之際,一個叫「玲玲」的女孩,在網上火了起來。「玲玲 」考上了成都某大學的本科,但她的父親堅持認爲,「撿垃圾都比讀書強」,堅決拒絕資助玲玲上大學。事件在網上再次掀起討論,「讀書無用」論又一次引發激辯。
上大學值不值?成爲了中國社會討論的焦點。
上大學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投資,投資回報率的高低是衡量其成敗與否的重要指標。因此「教育無價」之說當休矣。但影響高等教育投資回報率的因素很多。如大學畢業後的去向,有拼爹的因素,也有運氣的影響,不能完全歸罪於大學教育本身。但就大學教育本身而言,不同專業就業情況與工資水準有很大差別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一些商科、法科、及工程技術類學科的就業情況明顯好於,數學等理科及歷史、哲學等純文科專業。近幾年持續的就業難,讓很多大學生面臨着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就算是勉強找到工作,收入也難以讓他們鬆口氣。讀大學賠本對這些人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事。
什麼原因造成了一些人讀大學賠本,如何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上大學不賠本呢呢?
首先大學教育必須保證品質,大學教育不能只給學生一紙文憑,老話說「操刀必割,執斧必伐」,一個大學畢業生不能只是舉着大學文憑擺架子,有多大本事,必須出手亮亮。出手之際,「手筋」有多硬,就看學校的教育水準到底如何。但只依此法,還遠遠不夠。
要想滿足每個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僅要保障大學的教學品質,還必須對高等教育進行分類、分層。所謂分類就是合理設置專業,大學裡不同專業就業情況和工資水準差別很大。此外,很多學生在高考報專業時,往往比較盲目,對所報專業並不瞭解。因此要允許學生自由選擇並調整自己的專業。而我國的高校在學生轉專業的問題上,依舊保有大量計劃經濟時代的影子,設置重重障礙阻止學生調整專業。說是方便學校管理,實際上是爲了減少自己的工作難度,但這種懶政卻讓很多學生學非所長,貽誤了大好青春。
在臺灣和國外的一些高校,往往是千方百計的吸引學生,對沒人報考的專業採取撤併的辦法,對沒人報考的導師,也會適時撤銷其博導或碩導資格。而在我國,招生工作更多的是考慮學校的「專業設置」,往往採取措失保障每個專業招夠學生,保證每個教授都有學生帶。
僵化的高校管理體制,導致了很多學生學非所好,學非所長。一切爲了學生,還遠沒有做到。
其次:改變落後的教育理念。
專業設置不合理,管理僵化還不是最大的問題。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內容上缺乏分層,纔是造成很多人上大學賠本最主要的原因。
高等教育必須合理分層。從培養目標來劃分,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精英教育,以理論教學爲主,培養研究人才;一種是職業教育,以培養操作能力爲主,主要培養實踐型人才。
精英教育培養研究型人才,本身就是虧本的生意。特別是真正的學術研究,往往沒有太多回報。筆者在科學院工作,平時也從事一些學術研究工作。不論是學術論文還是專着,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通常在市場上難以收穫回報。學術界雖然也有一些名家大師,但真正的名家大師在一代人中也不過是少如晨星,,而且學術名家的修成需要一個很長的週期。筆者曾與一些國外的學者談及此事。一些國外學者的回答大意多爲:「搞學術不是爲了發財,而是因爲我喜歡。」甚至還有一些學者直接回答「做學問就是自娛自樂。」因此可以說,真正的學術研究本身就有貴族性,至少是一些沒有生存之憂的人才能從事,研究型教育也是如此。中國的大學教育不論本科、還是研究生,多以培養研究能力爲中心,屬於學術精英型教育,而這種教育對於急於見到收益的貧困家庭來說,其實並不適合。而與此相對,中國的職業教育,不論是水準還是社會認可度上都還很低。
因此,中國的大學教育要想適應社會各個階層的口味,就必需建立精英教育與大衆職業教育並存的雙軌制教育體系。從課程設計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標以及教育費用都必需是雙軌制的,精英教育必須足夠「精英」,大衆教育也一定要非常「大衆」。以美國的高等教育爲例。美國的高等教育是一種典型的雙軌制教育。在美國有錢的人就讀優質中學 ,然後升入常春籘名校。而窮人則可以接受較廉價的高等教育。
名牌大學的學生大多出身富有,個性張揚富於創造力,不斷培養政經領袖。而窮人的小孩則可以接受廉價的高等教育,成爲社會所需要的技術工人。當然如果努力的話,窮人的小孩也可以爭取進入名牌大學,獲得一定的擠身上流社會的機會。
美國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問題,體現了美國社會的階層分劃。但美國的高端高等教育足夠高端,能夠極大的提升學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滿足了哪些「見多識廣」的富家子弟的學習需求。低端的高等教育價格相對低廉,也能爲窮人的小孩培訓一技之長,使其能生存。
相比之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兩頭不討好。名牌大學提供的高端教育讓哪些「高端人士」的小孩大感吃不飽,導致很多有錢人的小孩重金出國求學。而一些二三流的大學,自身研究能力就不強,但卻拼命的搞「科研」,培養什麼「研究型人才」。導致很多窮人子弟畢業後,深感在社會上競爭乏術。
一些社會底層羣衆對上大學失去興趣,感覺上大學無用處,本質上是由於中國的大學教育都是精英教育,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從課程設計到教育理念都是以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爲目標。這種大學教育對於很多讀完大學後急於養家餬口的平民子弟來說,缺乏吸引力。因此,要想改變一些人讀書無用的觀點,必須建立雙軌制的高等教育體系 ,讓精英教育與大衆教育,研究型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並存,才能滿足社會各個階層的受教育需求。
●作者劉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館員。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