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極端氣候風險 大陸交易所探索推出天氣期貨
爲了對衝日益嚴重的極端氣候,大陸廣州期貨交易所與鄭州商品交易所分別正與中國氣象中心與探索天氣期貨等相關產品上市。圖爲2014年河南地區旱情畫面。圖取自新華社
隨着頻繁極端氣候劇烈影響經濟活動,21世紀經濟報導,大陸廣州期貨交易所與鄭州商品交易所分別正與中國氣象中心與探索天氣期貨等相關產品上市。分析指出,發展天氣衍生品有助於企業積極管理天氣風險,提供更爲豐富的風險管理策略,減少天氣帶來的潛在損失,也可幫助企業合理配置資源,把握合適的市場機遇。
天氣期貨與原油、棉花、白糖等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原理一樣,採用期貨交易形式,以各類天氣指數爲交易標的。可以幫助那些容易受到天氣變化影響的企業規避天氣風險,包括農業、能源、電力、煤氣、保險公司、季節性服裝生產商、飲料和冷飲公司等對氣候敏感的企業
廣州期貨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期所聯合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正在積極開展太陽能氣象指數編制,後續有望推動相關期貨產品上市。
此外,鄭州商品交易所與國家氣象訊息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5月31日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探索「期貨+氣象」業務模式。
企業人士稱,大陸目前除針對災害的保險之外,基本沒有能夠合理應對天氣風險的金融工具。但是,針對常見的氣溫過高、乾旱、暖冬等高可能性、中低風險的非災難性事件對產業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卻難以賠付。
近年大陸受到極端氣候之苦,極端氣溫不斷刷新紀錄,受到高溫襲擾的廣東在去年底嘗試推出相關產品。比如中國人壽財險廣東省分公司和中泰期貨等合作,在廣東推出了「水產養殖溫度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創新產品。
事實上,天氣衍生品在國際上已有20多年曆史,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在1999年開發上市天氣期貨合約包括日溫度指數期貨、制熱日指數期貨(HDD)、製冷日指數期貨(CDD)等;而臺灣自2010以來也有對於天氣期貨可行性研究報告,坊間也有相關倡議討論,但目前未開辦相關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