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空交錯 餐飲迎來最壞也是最好時代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本人提供)
疫苗施打率提高,國內疫情趨緩,民衆迴歸正常生活之際,臉書上很多朋友紛紛曬起了出遊照,在臺灣各地拍出不一樣的美好。也呼應了近期一份財政部關於各產業的銷售額統計,雖然今年前三季全臺住宿與餐飲業銷售額共4,420.8億元,年減4.8%,可是近五年住宿及餐飲業家數將近17萬家,年增4.4%。
進一步分析,六都及觀光勝地,宜蘭縣、屏東縣、花蓮縣等縣市,家數都寫下近五年同期新高;其中桃園市年增6.8%增幅最大,宜蘭縣以5.6%的增幅緊追在後。
不可諱言,當銷售總額變少,家數卻變多,意味着平均銷售額變低,抑或是銷售板塊挪移,能在疫情的快速真空狀態後存活,甚至擁有一片天的業者,單打獨鬥者少,借力使力者多,即使有防疫旅館與五倍券穩住陣腳,但大環境最終會迫使中小型業者退出市場,產業往集中化發展,在此之下,有三個趨勢值得留意。
首先,是產業內的版塊挪移。第一線面對消費者的產業在過去一年前有疫情空窗,後有通貨膨脹,都大幅增加風險並壓縮利潤,更讓中小型業者不支倒地,大者恆大趨勢難免,版塊自然出現變化。
其次,是科技顛覆市場。疫情期間的零接觸型態衍生的線上消費將會延續到疫情之後,無論是代訂旅遊、平臺送餐等等,透過大平臺與消費者產生直接聯繫的消費行爲,以虛降實的操作將蠶食鯨吞實體市場,降低經營者對店面需求,更對店面價值產生威脅。
其三,是新場域參與。在活化資產的思維下,將看到更多公衆事業以各種形態加入,成爲民衆消費與生活的一部分,例如高鐵、鐵路站,地方農漁會等,藉由這類本已有基本過路客的場域,導入旅宿、餐飲,甚至帶動地方創生,這也讓傳統商圈備受挑戰。
疫情帶來人類生活型態的改變,是更多資本的競爭,卻也是更多想像與機會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對住宿與餐飲業者如是,對你我所處的產業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