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演藝主體走上“雲端”,直播行業轉向進行時
原標題:多元演藝主體走上“雲端”,直播行業轉向進行時
被稱作中國初代流行歌王的王潔實,今年已72歲。
他的過往“戰績”耀眼——和中國電影樂團同事謝莉斯組成演唱搭檔,成爲中國第一對大紅大紫的二重唱組合,以翻唱臺灣校園民謠聞名;他們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等歌曲被收錄進小學音樂教材,被一代代國人傳唱。
如今的他重新回到“人羣”——每天吃完晚飯,散步到工作室,拉起高山流水的背景幕布,把直播間當成“個人演唱會”,什麼都唱,給老年朋友唱新歌,給年輕人唱老歌。“每次演出,我都當成第一次。”王潔實說,通過直播,延長了演員的藝術生命。
這樣的場景並非個例。《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截至2024年5月末,我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賬號累計開通超1.8億個,活躍賬號約8906.6萬個,月活躍開播賬號約3146.56萬個;2023年全年新增開播賬號1240.9萬個。越來越多的專業演藝行業人士進入直播間,成爲直播內容生態的多元參與者。
而這背後不僅源於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更有賴於近年來監管、平臺、產業上下游從業者的多方努力,直播行業才能持續規範發展,直播內容生態也不斷向善向好。
可以看到,直播行業已從早年“秀場”草莽發展時代,進入職業化、專業化階段。尤其是演藝直播間作爲藝術家、文藝院團、鄉村文化能人、草根才藝人等的線上舞臺,提供了海量優質精彩的演藝內容,更提供了一種行業普適的就業選擇。
讓藝術普惠大衆
“我有一副好記性。人生中的重要日子,都記得清楚。”王潔實回憶起第一次直播,是2020年10月2日,當時抖音直播間來了五六千人,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在直播間裡,王潔實重逢了許多老朋友,也收穫了一批新觀衆。更讓他欣喜的是,直播四年來,有將近2億的觀衆來過他的直播間,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事。“一輩子也沒有那麼多人看我的演出。”王潔實說,在有限的時間裡,把自己的歌聲放大到無限,是他最大的收穫。
而每天,還有很多藝術家像王潔實一樣,在直播間裡活躍着,不唯歌唱,還包括舞蹈、民樂、戲曲等等。他們把這裡當成“第二舞臺”,鄭重又認真地對待每一場表演。
從平臺數據能更直觀清晰觀測行業繁榮度。近年來,抖音直播持續推出優質內容扶持計劃,從資源、流量、服務等方面幫助更多優秀主播打造新舞臺。2023年,抖音演藝類直播總場次達7143萬場,同比增長47%,場均觀衆4263人次,這相當於每天有19萬場中等規模演出在直播間上演;有111位國家一級演員在抖音開播,藝術家們帶來了19350場殿堂級演出,場次同比增長83.54%。
時間回溯至2022年8月,線下演出受限之際,中央民族樂團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決定:上百位藝術家集體入駐抖音直播。
彼時業界一片譁然,作爲國家級藝術院團,中央民族樂團匯聚着國內一流的民樂藝術家,經常出入國家大劇院等殿堂級的舞臺。許多評論表示,這屬於“國家隊”的降維打擊了。而在團長趙聰看來,民族樂團的“民族”來自於千年的傳承、廣袤的土地,來自於真正的人民民族樂團。“人民在哪,我們就應該在哪。”
如今,中央民族樂團還成立了自己的MCN公司,爲更多藝術家服務,提供直播技術、運營上的支持。“我們就是所有藝術家的最堅強的後盾。”趙聰表示,這一舉動意味着文藝院團對體制機制的創新探索,和對更持續、正向、專業地傳播藝術文化的不懈追求。
以主播新身份深入人羣、帶來專業表演的藝術家們,經歷了從適應、融入到充分認可這一身份的過程,演藝直播間也已成爲大衆熟知的文藝表演平臺,推動着藝術的交流互動與創新發展。
好內容+好平臺
不可否認的是,過去若干年裡,直播行業確實出現了魚龍混雜、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情形,許多人對直播的概念限於“網紅經濟”,對高價值內容傳播缺少認知條件,可見一個風清氣正網絡傳播環境的極度重要性。
有效監管、系統治理,爲直播內容生態向好以及優質內容在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提供了“安保底座”。促進直播行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讓越來越多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等優質內容成爲演藝直播間主流,已是各方共識。
在國家監管層面,中央網信辦網絡綜合治理局會同有關部門出臺網絡直播管理意見、網絡營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成立網絡直播和短視頻行業組織,指導開展優質主播培育工程。
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多部委共同出臺了《網絡主播行爲規範》等系列文件,通過強化協同監管、持續規範管理、健全綜合治理體系等方式,呵護網絡視聽良好生態。
此外,2023年4月,在文化和旅遊部市場管理司指導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和抖音直播共同發起“藝播計劃-抖音直播院團專項”。在這一針對文藝院團的扶持計劃支持下,國有文藝院團紛紛建起雲端劇場。截至2024年7月,已經有來自192家國有院團的2174名演員加入了抖音直播院團專項,開展常態化直播。
凡此種種,皆是爲讓好內容有好平臺,好平臺有好內容。
而平臺作爲好內容的傳播主體,其作用與責任盡顯無疑。今年1月,抖音直播發布2023年度平臺治理盤點——全年持續打擊不良PK、戶外低俗等不良直播問題,無限期回收直播權限賬號29萬個,其中包括“秀才”、“林先生”等頭部主播。同時不斷創新和完善主播管理機制,通過對認證主播、優質內容的扶持,打造健康正向的直播環境。
專家表示,隨着一系列制度規範的建立完善,網絡主播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直播內容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吸納多領域內容的直播間成爲優質內容展示平臺。
向更遠處看,直播內容生態的持續向善向好,在爲大衆提供優質文藝內容的同時,也在源源不斷地爲文化產業注入生產力和創新力,賦能文化繁榮。
線上演藝生態的多元化發展
誠然,在不斷向善向好的直播內容生態中,演藝內容的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各領域藝術家、大小文藝院團、鄉村文化能人、草根才藝人等等,皆是演藝直播間的“常駐客”,同時直播間也無疑成爲演藝經濟的新增量。
如年過六旬的非遺傳人、沛縣嗩吶協會會長曹河南——2022年帶領曹家班進駐抖音,用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將原本只在鄉間原野上演的熱烈歡騰、大開大合的嗩吶絕技,傳送給了更多觀衆。網友們熱情的支持和打賞,不僅解決了曹家班成員的生活難題,更增強了他們傳承非遺文化的動力。
如2019年就進入抖音直播間,成爲最早開播的越劇男主播閩越風——自學越劇20年,從互聯網1.0時代的網絡論壇到語音聊天室再到直播間,始終在線上尋找施展才藝的窗口,終於在直播間裡搭建起一方極具歸屬感的舞臺,累積起近50萬粉絲,靠打賞獲得豐厚收入,從而讓自己更全身心地投入到越劇事業中,實現人生夢想和價值。
又如年少成名的“95後”戲曲主播謝彥巧——4歲學戲,5歲登上《梨園春》,7歲獲得少兒版“梅花獎”,是豫劇大師馬金鳳先生最小的親傳弟子。16歲時,她考入中國戲曲學院,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形式的出現,讓謝彥巧這代戲曲人看到了職業發展的多元性。因此畢業後,謝彥巧沒有像其他青年演員一樣加入劇團,而是成立個人工作室,做起戲曲直播,面向更廣泛的觀衆進行豫劇傳播與傳承。
如是故事還有許多,只要是有才藝才能的表演者,都可以把直播間作爲職業舞臺,直接從事線上演出,從而帶動演出市場的內容供給,增加新的就業路徑。
今年7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增設網絡主播爲國家新職業,網絡主播的職業身份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上首次得以確立。國家的正式認定,破除了一些社會上對網絡主播的職業偏見,提高了行業准入門檻,也爲這一職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明確的發展方向。
站在演藝行業上看網絡直播職業化,則意味着以直播打賞付費爲基礎的演藝直播商業模式、產業化的日趨成熟,因此,更應理性看待直播打賞。
王潔實認爲,“觀衆自發送禮物表達心意、鼓勵主播,更靈活地嘉獎表演者的付出,豐富的文化生活觸手可及。這是好事,不應因噎廢食。”正如其所言,觀看直播進行打賞是文化消費的一種形式,觀衆理性消費無可厚非。而且,這樣的正向激勵機制不僅增加了專業演藝人士的收入,還能使他們更積極地拓展事業,實現優質內容創作正循環。
從更宏觀的維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李彪認爲,直播打賞已經成爲演藝經濟的新形態,它相當於一種內容經濟。同時,直播打賞對於演藝行業帶來了溢出效應,比如能夠助力一些瀕危藝術門類的發展。通過互聯網,這些藝術內容先被看見,再實現傳承。“最終實現的,是整個演藝生態的多元化發展。”
在新的生態發展變化下,演藝直播間不斷增長、破圈,承擔的功能也變得愈加豐富,譬如傳承經典、提升審美教育,鏈接更多人羣、促進文化流動,等等。由此可見,激發更多演藝行業人士的創作熱情,使更多優質文藝內容傳遞給大衆,始終是演藝直播間存在的應有之義,更是反哺自身、實現行業正向發展最爲重要的前置條件。(文/張安彤)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