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新聞雲,多給自己一點信心!

Sea2Kar

打開ETtoday新聞雲(以下簡稱「ET」)看到「論壇」今日的最後一文,發現文章是《後白色恐怖時代!向臺灣正義底下的後殖民主義乾杯》。筆者點進去看了後,大致明白姚南宏先生要表達什麼含義。但對於「後殖民主義」還是不太明白,不明白哪裡體現了「後殖民主義」。或許筆者還不太瞭解臺灣的社會生態,也或許筆者愚笨根本不懂「後殖民主義」的含義爲何。

昨天我第一次看「ET來了」,抽選點擊閱讀了《無奈、嘆息、茫然..》、《一種超越無感的...》、《讓政治新聞更有「戲」味兒》、《我們可真的都是酸性體質?》、《「有感」的就是好新聞》等幾篇總編手記後,發現這不是「ET來了」,簡直就是「總編抱怨來了」。

無論是《後》文還是「總編抱怨來了」,都能看到ET編輯們的苦惱與痛苦:臺灣不是沒有願意做「頭腦新聞」的媒體,只是人民更願看「感官新聞」,所以在媒體生存的前提下,也不得不給政治新聞加點「戲」味,增加一點「感官刺激」以吸引讀者點擊。因此,「‘有感’的就是好新聞」彷彿就成爲編輯們理所當然的自我安慰,也成爲新聞編輯過程中最低也是最高的自我要求。

媒體要發展,首先就要求媒體能夠生存下去;媒體要生存下去,首先就要求媒體所刊登的新聞或文章要有讀者羣。因此,媒體是爲讀者服務,媒體是依靠讀者而生存的。但是,一味迎合讀者口味市場需求去編輯所謂的「有感」新聞就真的是爲讀者服務嗎?那對於媒體生存更重要的媒體自我存在感和媒體性格又到哪裡去了呢?

一家沒有自我存在感和自我性格的媒體註定只能成爲讀者手中玩物,當玩膩了,這家媒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離死亡也不太遠了。因爲同是提供「感官新聞」的「感官媒體」,喜歡看「感官新聞」的讀者肯定會被能夠提供更具「感官刺激」的媒體吸引去。

這樣的媒體,已經把掙錢當成了唯一目的,而不是將掙錢看成是媒體發展過程中的伴隨物

那麼,ET的編輯們還有何抱怨的呢?還有什麼資格去抱怨讀者呢?

有抱怨,說明ET的編輯們並不太想做這樣的「有感」新聞;有抱怨,說明ET成立之初也是想做對社會有意義的「頭腦新聞」。只是,臺灣的媒體生態和輿論生態,讓ET在堅持理想道路上,發現現實是如何的殘酷,堅持理想的道路是如何的寂寞。

想做「頭腦新聞」的媒體與周圍無數提供「感官新聞」的「感官媒體」競爭,這是殘酷的,代價是巨大的;想做「頭腦新聞」的媒體服務習慣了「感官新聞」的讀者,這是寂寞的,內心是煎熬的。

但是我仍希望ET能夠將最初的夢想堅持下去:

1.臺灣社會分藍綠,臺灣媒體分藍綠,但是臺灣也有中間族羣,有中間媒體。同樣的道理,臺灣有喜歡看「感官新聞」的讀者,肯定也有討厭「感官新聞」的讀者。所以ET背後完全有支持「頭腦新聞」的讀者,儘管這個羣體目前不太大。

2.ET在迎合「感官讀者」的同時,也就是在排斥潛在的非「感官讀者」,最終只是將自己最初的理想完全扼殺掉而已,那麼ET誕生和存在的意義也將消失,ET還有繼續發展和拓展的空間嗎?

3.媒體吸引讀者是在開創市場和引導讀者的基礎上去迎合讀者,而不是在迎合讀者的基礎上去開創市場和吸引讀者。前者主動權在媒體,後者的主動權在讀者;前者提供的是帶有媒體性格的新聞,後者提供的是帶有讀者性格的新聞;前者是在開創一片新天地,後者只是在現有市場裡分一杯羹;前者還有開創歷史和做大市場的可能,後者只能將羹分多點;前者前期讀者羣增長慢,但後期會快速發展;後者前期能夠快速吸引讀者,但越到後面增長的後勁越乏力。

儘管新聞跟職業一樣不分高低貴賤,只要能夠給讀者提供資訊就已完成了新聞的職責。但是,新聞所提供給讀者的資訊是有高低貴賤的。在這個資訊大爆炸和生活節奏高速運轉的風雲變幻時代,我們的媒體在提供新聞的時候,是不是應該選擇信息量更大更具意義更高貴的新聞呢?我想,這是當代媒體的職責所在。

最後,我想給ET一點我的「廉價祝福:祝福ET不被現實打敗!祝福ET能夠改變現實!祝福ET能夠培養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讀者羣!

●編按:這篇文章是在週六凌晨1時許寄來,可見是Sea2Kar看完之後睡不着的「有感而發」,所以文中雖說「想給ET一點我的『廉價』祝福」,但衝着凌晨來稿一事,就知道這份勉勵有多麼貴重

媒體經營的確非常困難,理想與現實存在矛盾,不是局外人所能想像;我們希望透過辯證,找出能掙錢但又維持媒體格調路子。另外,在此也敬請看到這篇的雲友能多多分享您的文章與ET的新聞,也能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G+、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等。

作者Sea2Kar,大陸西部一企業普通職員,80後改革開放一代。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