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AI十年內提升生產率作用有限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道 法國《回聲報》網站7月12日發表題爲《人工智能:生產率的提高不會那麼快》的文章,作者是吉勒·巴比內,內容編譯如下:
某些行業大量工作崗位消失,人工智能(AI)在諮詢、營銷和設計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這是主要國際戰略研究機構在一系列學術論文中告訴我們的。
根據其預測,從2028年開始,生產率將每年提高2%(最合理的預測)到6%(最大膽的預測)不等。換句話說,未來一二十年,50%的工作崗位將自動消失。
這些關於AI和就業的災難論得到了恐慌製造者、追求流量的媒體以及各路網紅的一致響應。然而,我們需要保持冷靜:最近的學術研究表明,實際情況或與這些預測相去甚遠。
與上述預測相反,研究表明,AI在最初階段只能使生產率略有提高。在這方面,當代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達龍·阿杰姆奧盧的研究成果很有啓發性。
他指出,AI在未來十年只會帶來0.5%的累計生產率增長,這與各大研討會上提出的所有情形相去甚遠。
我們是應該歡欣鼓舞,還是應該悲痛欲絕?首先,我們需要明白,AI是一種“系統性”技術。換句話說,它只有在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才能發揮作用,這個生態系統需要具備許多條件,包括資本和人力資源的可用性、新的經濟和生產系統的建立,以及相關技術文化的創造等等。系統性技術的前一個案例很可能是電力。
雖然缺乏經濟數據來準確描述其影響的發展過程,但我們確實知道,在1870年左右巴黎歌劇院大道通電後,又過了50至80年,也就是直到1920年至1950年間,電力的影響才真正顯現出來。
更早的時候,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汽車領域。雖然內燃機在1859年就由艾蒂安·勒努瓦發明出來,但直到近50年後,隨着福特T型車的生產(1908年),第一批特權階層才擁有了汽車。而這項技術的大衆化更是等待了百年。實際上,需要制定汽油標準和道路法規、實施駕照制度、建立加油網絡、培訓機械師,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汽車大衆化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當然,就AI而言,其發展速度顯然會更快,因爲該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可以通過雲和互聯網輕鬆傳播。因此,雖然生產率的提高最初會非常緩慢,但無疑會越來越顯著。
這是一種近乎理想的情形,因爲它可以讓所有相關方面——監管者、立法者、培訓系統、生產系統等——逐步適應該技術。但這絕不意味着我們有可以等待的喘息之機。
如果我們想避免不平等的加劇,就必須積極開展面向未來的培訓,採取適當的反壟斷措施,改變經濟交流的性質,找到克服偏見的方法等等。總之,我們需要確保爲這項技術的包容性創造條件。這是歐洲和法國完全能夠應對的挑戰。(編譯/林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