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芯片項目爛尾 別讓投機者鑽空子
近日,關於芯片項目爛尾的報道,引發業界高度關注,對此,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10月2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一些沒經驗、沒技術、沒人才的‘三無’企業投身集成電路行業,個別地方對集成電路發展的規律認識不夠,盲目上項目”,對此,發改委將按照“誰支持、誰負責”原則,對造成重大損失或引發重大風險的地方予以通報問責。以後,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頂層設計,狠抓產業規劃佈局,努力維護產業發展秩序。
芯片項目爛尾這個話題,之前就曾多次受到討論。2020年7月30日,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政府官方發佈《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其中,“武漢弘芯半導體制造項目”被列爲東西湖區投資領域面臨挑戰的首個案例。報告明確提出:該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荒謬的是,該項目於上年末購買的號稱是國內唯一能生產7納米工藝芯片的ASML光刻機,還沒運行一次就抵押給了銀行。事後看來,這一項目此前請來芯片界傳奇人物出任CEO,很可能是作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各地紛紛上馬芯片項目,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而,沒過多久,各地紛紛出現項目爛尾的情況,卻令人始料未及。像武漢弘芯這種“高調建廠,後續乏力”的案例,被不少業內人士批爲“紙上造芯片”“PPT製造”。在這種現象背後,各地政府在執行政策過程中採取的態度與方式方法,有着不容忽視的影響,而這也是發改委對地方政府發出警示的直接原因。
衆所周知,芯片行業是技術資本密集行業,因此,其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和資金的支持。在政策引導下,高校專業培養自然會逐步加碼,同時,政策性經費和優惠也會盡量向這一方向傾斜。但是,政策的傾斜,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區域間的產業同質化競爭,這種競爭的一端,是各地政府的政績競爭,另一端則是各個企業對政府補貼的競爭。實際上,政府在對芯片這類高科技行業進行引導時,非常缺乏相應人才,因此很難給出合理的市場定價,這才讓許多投機者鑽了空子,損害了芯片行業生態。
要讓這樣的現象不再發生,各地政府必須在制定產業政策過程中充分尊重芯片行業的內在發展邏輯。應當看到:芯片行業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技術發展是個漸進過程,2011年,臺積電便實現了28nm芯片的量產,中芯國際直到2014年才實現了28nm芯片量產。今天,當臺積電開始5nm量產之時,中芯國際才即將完成14nm的量產,從這樣的技術發展時間線來看,武漢弘芯高調宣稱的7nm,是不是畫“餅”?
技術進步確實能夠帶來更豐厚的利潤,但技術研發所需的資金來自於現有工藝產品的銷售,因此,芯片製造企業往往面臨着巨大的業績壓力,量產芯片也要經歷一個過程才能實現盈利。芯片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任何產品的推出,都要有應用與之對應。拋開應用,一切創新都是紙上談兵。爲此,有關部門還應逐步爲芯片行業培植市場環境,而不是一味上馬項目。
當然,筆者相信:個別爛尾的芯片項目,不會澆滅國人自產芯片的夢想,但這些事情的發生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警醒。發改委的強勢表態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整個行業產生不小的影響,但從政府扶持產業的發展的角度來講,處理好政績與產業長期發展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不能否認,國有資本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芯片企業的業績壓力,幫助產業實現長期發展,如何用好國資,因此非常關鍵。(盤和林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