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春節裡的非遺傳承人

林泓魁和他的京劇臉譜作品 王新宇和他的彩色餎餷餄 王磊在進行剪紙創作

對於王磊、林泓魁和王新宇來說,2025年的春節有着與以往不同的意義:中國的春節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將給他們爲之努力的事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機會——至少,這個春節,他們會更忙碌。

這三位小夥子都是非遺傳承人,也都是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的理事或會員:王磊是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孫氏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泓魁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塑京劇臉譜的代表性傳承人、王新宇則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州餎餷餄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

他們將在這個春節裡,出現在不同的廟會上,做生意忙生計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藉着春節入“非遺”的熱乎勁兒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產品,由此傳播與弘揚他們各自領域的文化及傳統,讓人們看到老手藝裡的新門道,纔是這三位年輕人真正的大視野。

春節廟會一場有準備的“硬仗”

對於非遺傳承人王磊而言,春節無疑是一年之中最爲忙碌的時節,其中各大廟會是重中之重。作爲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孫氏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王磊早已是各大廟會的常客。就在剛剛過去的週末,王磊接到了地壇廟會的確認信息。爲了這次廟會,他其實從上月底就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了:報名、準備大量的剪紙物料、與各類工作人員對接,一切準備就緒後,他一直在等待廟會的最終確認信息,以便開始大批量加工生產。

對王磊來說,每年的春節都是銷售剪紙和推廣孫氏剪紙品牌的最佳時機。爲了能在春節期間有更好的表現,王磊全家通常會在夏天就開始設計第二年的生肖吉祥圖案。蛇抱兔、蛇聚財等吉祥寓意被巧妙融入今年的圖案中。由於春節申遺成功,讓王磊對已巳蛇年的“年”有了更多期待。年前兩個月,工作節奏明顯加快,各類訂單紛至沓來。據王磊粗略統計,春節前這段時間僅單張剪紙就銷售出了2萬多張,這還不包括其他項目。

而即將到來的廟會則是一場更爲艱鉅的“硬仗”。地壇廟會從大年三十開始布展,從初一延續到初七。根據往年經驗。廟會這七天非常忙碌,“根本沒有時間上廁所。早晨6點的早餐一定要吃飽吃好,因爲幾乎一天都沒時間吃飯,廟會下午5點結束,我們收拾完也要晚上七、八點了。”

春節期間,林泓魁同樣沒有休息的時間。作爲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塑京劇臉譜的代表性傳承人、第五代傳人,今年,他主要備戰的是北歐最具盛名的春節廟會——芬蘭赫爾辛基的“中國新年廟會”。這個廟會已有近20年曆史,成爲當地冬季的一大盛景。每年,北京都會有多位藝術家和非遺傳承人飛往芬蘭,傳遞中國新年的祝福。

對於林泓魁來說,如何在短暫的時間裡向外國友人傳遞中國文化,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今年的廟會1月22日在當地一處廣場舉行,身爲西城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林泓魁受主辦方所託,精心策劃、篩選項目、確定展示方式。此次,他將與北京絨花、硬木傢俱製作技藝、彩塑臉譜三項非遺和相關藝術家一同前往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參加“中國新年廟會”。他還準備了燈綵、風車、年畫等作品,並計劃用燈綵和裝飾物將攤位佈置成中國廟會的樣子,讓外國友人充分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希望得到當地人的認可。”

與此同時,通州餎餷餄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王新宇也有望在春節期間參加園博園的“京彩燈會”等廟會活動。餎餷餄是通州的特色小吃,因爲口感香脆,入口咀嚼時會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形狀像個小盒子,所以又被當地百姓稱作“咯吱盒”。作爲“京派年味”的代表,通州餎餷餄成爲不少人喜愛的“運河邊上的味道”。春節期間,餎餷餄的訂單量暴增,據王新宇介紹,以前餎餷餄是通州特產,但現在很多訂單不僅來自北京,還不乏很多南方城市。在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的當天,王新宇所在的北京亞泰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工人們緊張而有序地忙碌着。剛出鍋的餎餷餄,像一個個“小方塊兒”,堆成了金黃色的小山,用滿滿的人間煙火氣爲各家各戶的年貨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傳承源於熱愛更需要勇氣

忙碌,不是源於壓力,而是源於熱愛,而“熱愛”需要勇氣。

“剪紙被稱爲女紅藝術,以前學剪紙的大多是女孩子,男孩特別少。”王磊是個80後,成長在一個剪紙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儘管起初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爲剪紙是女性的專長而不願涉足,但母親的巧手技藝,以及因技藝而獲得的廣泛尊重與認可逐漸改變了他的看法。一次偶然的機會,母親帶王磊進入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他目睹了男性前輩在剪紙領域的自信與成就,觀念也被扭轉了過來,“男孩子做剪紙不丟人。”作爲民間手工藝,剪紙是一件特別精細的活兒,需要長期大量的實踐才能剪好。但從小家庭薰陶、耳濡目染,給了王磊一種天賦,學習剪紙對他來說不是一件難事,用母親的話說,“我一上手就頂別人學好幾年”。再加上家裡確實需要人手幫忙,2002年,王磊正式開啓剪紙之路。

如果說王磊的勇氣體現在打破偏見,那麼林泓魁則體現在取捨之道上。

同樣身爲80後的林泓魁,從小出生在一個彩塑京劇臉譜世家。雖然兒時只是將泥坯子、石膏模子當作玩具,但小學五年級,有一次同學過生日,林泓魁便學着母親的樣子畫了一個臉譜送給同學當生日禮物,沒想到同學特別喜歡,這讓林泓魁特別有成就感,從此開始跟家中長輩學習如何製作臉譜。但他並未將此視爲未來的職業道路,而是選擇了計算機專業,並獲得了穩定的工作。然而,2007年彩塑京劇臉譜申請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北京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讓林泓魁看到了這一傳統技藝的新生機。母親的精湛技藝激發了他加入傳承行列的決心,他希望能以年輕人的視角和創新思維,爲這項藝術注入新的活力。

至於90後的王新宇,他的轉變更爲大膽。原本是一名律師的他,在2019年因家族企業經營方向的轉變,注意到了傳統小吃餎餷餄潛在的廣闊市場。基於對年輕人喜好的深刻理解和互聯網運營思維,王新宇毅然放棄了律師職業,決心將這一傳統小吃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這三位傳承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僅將家族的傳統手藝發揚光大,也呈現了文化傳承的多樣性和活力。

打破家族生產走向產業化經營

傳承家族手藝只是第一步,如何將傳統手藝發揚光大?挑戰纔剛剛開始。如何與時俱進,創作出與現代審美方式相結合,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產品,是每一位非遺傳承人思考和亟待解決的難題。

隨着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與傳統手藝相結合,讓創作更高效。王磊也開始有了商業夥伴,王磊負責剪紙設計,工廠負責加工,實現產業化生產。然而,單純的剪紙並不能滿足所有的業務,“如今生活好了,年輕人的選擇越來越多,要想吸引到他們,必須想辦法在設計、工藝等各方面有所創新。”王磊介紹說,如今他們推出了很多衍生品,將剪紙藝術嫁接到更多材質上,符合當下生活方式,收穫了顧客的良好反饋。“比如將剪紙圖樣和抱枕、桌布相結合,或者定製書籤,這些都是非常實用又美觀的產品,無形中放大了剪紙藝術的社會效用。”

雖然如今工業化生產節省了很多人工成本,給手藝人帶來了不少便利,但王磊內心對剪紙藝術的高標準要求並沒有變。比如傳統的剪紙比較脆弱,貼窗花的時候一不小心容易貼壞,因此一些商家創造了靜電剪紙,即,將剪紙印到塑料紙上,方便粘貼。對此,作爲非遺傳承人的王磊就過不了自己這關,“剪紙貼在塑料紙上,就和藝術沒有太多關係了,而僅僅是一件商品而已。我還是希望剪紙保留它‘生而爲紙’的獨特藝術價值:薄薄紙張因剪、撕、刻而產生的或樸拙或靈動的美感獨一無二。”

爲傳統手藝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做創新和嘗試的過程中,新一代青年傳承人與老一輩傳承人難免會有分歧。以前的臉譜基本上都是一樣的臉型,但林泓魁觀察到其實京劇名家的臉型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一想到花臉演員,印象當中都是四方大臉,但錢金福先生就特別瘦,腮幫子收進去,他的臉譜繪畫設計肯定和四方大臉不一樣。”於是,林泓魁就開始嘗試根據不同的臉型來做臉譜,卻被老一輩傳承人認爲,“還沒學會走,就跑上了。”

林泓魁沒有氣餒,不斷嘗試。製作的過程遇到了太多困難,臉譜不是塑像,沒有皺紋、沒有頭髮、沒有眉毛,全靠肌肉和骨骼來突出人物特點,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讓藝術家們的特點更有辨識度?林泓魁反覆嘗試,都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觀察別人畫漫畫,漫畫中故意將人物的特點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來,給了他很大的啓發。“回去我就按照這個思路,把人物的骨骼肌肉給誇張化,這樣前後嘗試了好幾年,終於做出了想要的結果。”如今,這套作品成爲林泓魁公司裡的王牌產品,很多顧客都願意找林泓魁訂製收藏。林泓魁透露,接下來會開發書籤、冰箱貼、明信片等京劇名家臉譜系列衍生品,進一步拓寬彩塑京劇臉譜的市場需求。

在林泓魁看來,要想得到市場的認可和關注,傳統手藝必須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賦予新的內涵。因此,林泓魁不斷在產品上做迭代創新,推出了卡通式彩塑京劇臉譜人物,背刀的關公、腳踩小鬼的鐘馗……一個個經典形象在林泓魁的改造下變得有趣又形象,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而實際上很多人是因爲喜歡上臉譜纔開始去關注京劇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不斷碰撞,產生出新的火花,激發了青年人對京劇的興趣,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同。

作爲通州運河文化的符號之一,餎餷餄是通州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吃食。而如今,在大家越來越追求健康飲食的條件下,傳統的製作工藝面臨着重重考驗。

在王新宇看來,與過去相比,如今人們的飲食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僅要健康,還要好看,而且口味明顯。因此,在攻克了製作難點後,王新宇又開始不斷開發出符合現代人飲食觀念的新產品,推出了用果蔬汁和果蔬粉製作的馬卡龍彩色咯吱盒,並不斷開發新的應用場景。“咯吱盒目前給大衆的印象有很強的年貨屬性,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它逐漸成爲日常休閒零食,希望大家無論什麼時候想到要吃休閒食品的時候,都會想到咯吱盒。”

把非遺傳下去助非遺走出去

幾位非遺傳承人在推廣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投入了巨大熱情和實際行動。他們不僅承擔着保護和傳承非遺技藝的重任,還積極探索創新方式,將這些古老技藝推廣到更廣泛的受衆面前,使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和愛上中國文化。

王新宇常常帶着空氣炸鍋進校園,爲學生們展示彩色咯吱盒的製作技藝。這種生動直觀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使他們對這個具有京味特色的小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王磊也常年利用業餘時間到社區教授剪紙技藝,並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公益表演等活動,不斷拓寬非遺文化的傳播渠道,增強大衆對剪紙藝術的認知與興趣。

林泓魁以成立文化公司爲契機,不僅發展了彩塑京劇臉譜這一非遺項目,還成功對接了衆多其他非遺項目傳承人,共同推動中國傳統技藝走向世界。十幾年來,林泓魁已經帶着衆多非遺項目去到了四五十個國家。他帶領團隊多次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如芬蘭的“中國新年廟會”、耶路撒冷的街景設計以及華盛頓的“歡樂春節”等,使非遺文化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同時,他還將非遺項目帶到了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23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國際性重大活動中,更頻頻在國內各大文化節、博覽會、市集活動亮相。此外,林泓魁還以非遺爲媒,幫助國內外企業定製宣傳品,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遺的市場很大,我們不僅需要不斷與現代生活結合,讓古老的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更需要走出去,讓我們優秀的文化被更多人看到。這樣,我們這些優秀的文化和手藝才能很好地傳承下去。”林泓魁說。

本版文/本報記者田婉婷

統籌/李洋滿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