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把握非遺傳承的時代取捨

文 | 金沙人

非遺於城市是文脈流韻,於市民是精神家園,於遊客是形象窗口,於發展是文化力量,加大非遺保護傳承研究已成爲全社會強烈共識。

非遺保護傳承的成效有目共睹。文化生態持續涵養,讓非遺逐步恢復發展內生動力。文化政策精準供給,爲非遺提供了廣闊發展舞臺。社會氛圍日益濃厚,使非遺傳承人挺直腰桿勇往直前。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一些非遺進退失據,舉步維艱,急需更有力的思想引領。

非遺賴以生存的環境說變就變。科技創新、產業變革日新月異,特別是人工智能(AI)的廣泛應用,讓脫胎於農耕文明的非遺面臨考驗。城市化、國際化、工業化、網絡化、智能化不打一聲招呼就來了,老手藝人一下被打懵,手忙腳亂,難以融入。消費需求變了,年輕人追求時尚,老年人講求實用,農村人注重經濟實惠,城市人要求方便快捷,抱殘守缺地自以爲是,只能是自絕於時代。生產手段變了,純手工越來越稀罕,人工智能技術勢不可當,高成本低效率的競爭缺陷與日俱增,消極應付等待只有被淘汰。家庭生活變了,城市公寓房使裝飾日益科技化、智能化,家庭小型化使風俗人情悄然發生變化,生活快節奏使契約變成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手段,血緣、地緣關係演變成熟悉的陌生人關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非遺傳承人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手握安身立命的手藝,面對席捲而來的科技浪潮,適者生存的危機感倒逼他們尋找解難之道。他們深知順時應勢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根本大計,唯有改革創新才能保住手藝,端穩飯碗。抱殘守缺,拒絕變革,丟掉的不只是飯碗,而且是文化傳承的大業。誰也不想老手藝在自己手上失傳,誰也不能指望不經過變革就能輕鬆闖關。精明的非遺傳承人審時度勢,創意創新創造,練就他們攻堅克難的看家本領。守正創新,使出殺手鐗,不甘束手就擒,主動以命相搏,抓住難得機遇,撐杆一跳,破繭成蝶,實現新生。

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就說地方戲吧,幾年前,不少非遺傳承人利用抖音短視頻傳授技藝,傳播戲劇。說唱藝術更是天天更新,常有妙趣橫生的新段子,令人開懷大笑。不少非遺傳承人成了網紅,一些地方戲、脫口秀、老手藝因此活了下來。網絡成爲非遺傳承新陣地,而這一觸電上網的新變化,正是非遺傳承中需要着力反映的,留下這些客觀反映、深刻剖析,非遺著史就有了大量客觀可靠材料做參考。

再如創意設計的導入,這是讓年輕人喜歡非遺的重要入口。非遺傳承人深諳此道,傳統手藝因創意設計的融入,舊貌換新顏,身價陡增。到歷史街區非遺集市去看看,那些琳琅滿目的非遺產品,既有豐富多彩的參與互動,又有時尚網紅的市場賣點,更不失本真的原汁原味,再次印證生產是最好的保護、買賣是最好的傳承。對這些運用創意設計讓非遺艱難突圍的新變化,應有精彩故事去書寫這一時代之變。

以上說的僅是皮毛,忠實記錄、認真研究非遺傳承,需要理念新,頭腦活,眼睛亮,手腳勤,知道輕重,懂得取捨,去僞存真,在波瀾壯闊的時代大背景下,與非遺同行,客觀冷靜,見微知著,既總結成功經驗,也記下艱難突圍,更留住消逝的背影,客觀記錄以變應變的歷程。這需要研究者腳踏實地,堅持問題導向,迴應時代關切,把握髮展規律,少一點譁衆取寵的浮躁,多一點務實管用的理性,在人云亦云中保持定力,在衆說紛紜中力排衆議,把問題找準,將癥結想透,使對策有效,力求經世致用。

(作者爲揚州大學文學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