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丨清華碩士技校學廚,不必過度解讀

□蔣璟璟

近日,“90後”清華女碩士佟潔瓊到山東藍翔技校學炒菜的新聞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關注。有些網友覺得,敢於追求自己的興趣,打破偏見,令人敬佩!但也有網友提出疑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佟潔瓊表示,“二十幾天下來,已經差不多學會40多道菜了。春節馬上就要到來,希望我能夠得償所願,爲家人帶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關於未來,佟潔瓊說,“並沒有涉足餐飲行業的計劃。我把學習烹飪當成業餘愛好,是爲了提升生活品質。”(潮新聞)

此事毫不意外地引爆全網,不少媒體、自媒體在轉發時,都對之冠以“清華碩士回爐藍翔”的話題標籤。就事論事,似乎確實是這麼一回事,又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類似的表述,極具話題性,卻也難免因“刪繁就簡”,而存在含混。在我們的語言環境和認知慣性中,“回爐”一詞是有着默認含義的。比如說“回爐再造”,就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用法,意指“再教育”“再培訓”之類,其本質是“就業導向的技能儲備”。但很顯然,佟潔瓊一事,並不屬於這種。

“清華碩士回爐藍翔”一說,很容易給人一種“去技校,學本領,再求職”的暗示。然而僅就此事而言,真相顯然並非如此。當事人佟潔瓊說得很清楚,自己去技校學做菜,是“當成業餘愛好,提升生活品質”“想給家人帶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換而言之,其驅動力,乃是“個人興趣”“心願清單”之類,而不是“學好廚藝,去當廚師”。佟潔瓊在2024年10月結束了上一份工作,在隨後不算長“空窗期”裡,見縫插針地用心學習做菜,也算是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從一份工作到下一份工作,中間的“空檔期”“銜接期”,是一個微妙的時段。在這期間,有人抓緊補覺、徹底放空,有人說走就走、四處旅行,也有人培養興趣、消遣時光。佟潔瓊出於興趣去技校學習廚藝,這與那些去夜校、培訓班裡學習插花、烘焙、畫畫、攝影的年輕人們,似乎並沒有本質區別。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同,那麼或許也只是,“清華與藍翔”的巨大落差與戲劇性對比,讓很多不明就裡的圍觀者浮想聯翩罷了。

職場“轉場”,從來不只有一種模樣、一種姿態,是可以很文藝的、可以煙火氣的,也可能是焦躁不安的、心如止水的。“職場空窗期”,絕不是垃圾時間。佟潔瓊不僅在此期間學習了廚藝,修正了“做菜的黑歷史”,同樣也在用心經營着自己的個人賬號。清華碩士去技校學廚,看似毫無章法,實則每一步都不白走。另闢蹊徑,又何嘗不是以退爲進呢?讓更多人認識了自己、結識了許多的新朋友,這對於拓展今後的職業選擇,也是資源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