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東湖評論:從李德仁院士善舉裡讀懂“大學之大”

(原標題:【地評線】東湖評論:從李德仁院士善舉裡讀懂“大學之大”)

11月17日,第一屆時空智能國際研討會暨李德仁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會上,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兩度登臺捐資,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中的500萬元捐給武大“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300萬元捐給武大“朱裕璧醫學獎”。當天兩項基金合計獲捐金額達1100萬元。

看到85歲的李德仁院士兩度登臺,毫無保留地將800萬元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悉數捐出時,我的眼眶溼潤了,我的內心被深深震撼了,功高德昭的李老,真不愧爲兩院院士,真不愧爲大師!

說李老功高,那是因爲他以85歲的高齡,依舊帶領着科研攻關團隊,日夜奔忙在我國科研第一線,攻克了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研發了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爲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一舉捧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說李老德昭,那是因爲他面對國家發給他的800萬元獎金,不僅自己分文不取,而且也沒有留給子孫分毫,而是全數捐給了武漢大學,捐給了國家的科研創新和醫學研究事業。這種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優秀科學家獻身國家科研事業的純粹性,看到一位優秀科學家高尚的人格、寬廣的胸懷和慎終如始的報國初心。

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李德仁院士在武漢大學作了題爲《愛我中華,科技報國》的專題報告。報告裡,他回顧了人生成長“三條路”——從德國留學到學成歸來決心報效祖國的留學之路;帶領團隊專注於解決“卡脖子”難題的創新之路;進一步增強我國空天信息科技實力的未來之路。耄耋之年,他在講臺上一站就是1個多小時,向在場數青年學子詮釋“科技報國”四個字沉甸甸的分量。這一堂現身說法的報告課,令在場學生無不動容。

有人當場說,山水一程,三生有幸,能在這麼美的校園,遇到這麼好的教授,真的是非常幸福。

是的!李德仁院士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向武漢大學的青年學子們生動詮釋了什麼是大師,什麼是大先生,什麼是真正的大學。

90多年前,出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在就職典禮上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老一輩教育家對“大學之大”的殷殷期待,穿越90年的歷史時空,李德仁院士用大學教授最美的樣子,完美地迴應了這份期待。

在李德仁院士帶動下,當天武大兩項基金合計獲得捐款金額達1100萬元。更有數據顯示,近年來武漢大學校友捐贈連續多年雄踞國內高校捐贈榜前列,武大校友雷軍以13億元的單筆捐贈額,創下全國高校校友個人現金捐贈的最高記錄。人們常常會問,武漢大學的校友爲什麼那麼愛捐款?

這個問題很難用一兩句話回答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捐款的校友中,一定有李德仁院士的學生。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王孝武

責編:王舒嫺

【責任編輯: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