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的路 記臺灣光復致敬團——歷史英雄不應忘卻

林獻堂最後病逝東京,得年75歲。(本報系資料照片)

編者按:爲了勞工的放假爭議,幾乎快被遺忘的臺灣光復節,最近又有了能見度。爭是否放假之餘,各界也該聽聽「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會長丘秀芷,講述臺灣光復致敬團拜謁黃帝陵墓的漫長旅程,加深體會光復節的歷史意義。

2006年9月,一夥彼此不太熟悉的男女老少到了西安,再到黃帝陵,祭拜中華始祖黃帝。這一行人是爲了完成1946年「臺灣光復致敬團」成員的祭黃陵遺願。60年才完成一個先人遺願,當年前去的成員,只剩秘書林憲先生在世,卻垂垂老矣。

「憲老」同去的後輩如此稱林憲先生,同行的一路中,他娓娓道來曾經的故事:當年他們想去黃帝陵,正逢國共內戰,止步於耀縣遙祭,敬告黃帝老祖宗「臺灣光復了,回到中華民族的懷抱了。」60年後,憲老率領光復致敬團成員後人,到黃帝陵前祭拜並立碑紀念,願足矣!

憲老腹中有部活歷史,此後數年中,告訴後輩:當年籌組「臺灣光復致敬團」的是丘念臺先生,有三個目標:

一、拜謁中山陵。因爲沒有國父就沒有了臺灣光復。

二、見蔣委員長,爲臺人請命。

三、恭祭黃帝陵。

1946年8月29日,臺灣光復第2年,一團成行15人,團長林獻堂,團員李建興、姜振驤、鍾番、林爲恭、黃朝清、葉榮鍾、林叔桓、張吉甫、陳逸鬆、陳炘,另有顧問丘念臺,秘書林憲、李德鬆、陳宰衡。

他們萬里迢迢,從臺灣到上海,再到西安,卻沒能去成黃帝陵。憲老爲當年15位成員不能到黃帝陵前而遺憾;也爲終能帶小輩於60年後成行而興奮。

後輩們原以爲可以慢慢向憲老討教一甲子中各細節,誰知在2011年年梢,憲老也離開了人世,再也無法繼續向他老人家請益了。

其實2006年去黃帝陵,當年「光復致敬團」所有成員的後人也沒能全部到齊。

李建興的孫子李正倫、姜振驤的孫子姜文滉、林爲恭之子林侑庭、林叔桓之女林素英、陳逸鬆的女兒、丘念臺的姪女丘秀芷(筆者)、林獻堂姪孫林光輝和林銘鐔、楊逵之子楊建,此外還有我們這些後輩的朋友王曉波、方守仁。

5年以後的2011年,我們又去黃帝陵,加了「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其他成員:羅秋昭(羅福星之孫女)、蕭開平(蕭道應之子)、李力羣(李友邦之子)等,但陳逸鬆之女陳星雲已病故,林叔桓之女林素英身體不好沒能去。這次以協進會爲召集的黃帝陵之旅,多了些緬懷抗日誌士、祭奠民族英魂的色彩。

時間又過了5年,歷史學者林德政、抗日臺灣民衆黨員廖進平的孫媳婦李秀綺、林叔桓之孫林育琦也加入了本次活動。今年,我們原希望復刻70年前光復致敬團十多位先人走過的路線,先去上海,再去南京,最後到西安,但是旅途有些小小的改變,9月12日到西安後,我們再去先人未能到的黃帝陵。

很多事過了就過了,無法復刻。臺灣光復次年致敬團去西安回來的成員也各有遭遇,第2年陳炘就於228事件中莫名被抓,慘遭殺害。再幾年,林獻堂遠走日本,直到老死。鍾番建了臺灣第一品牌醬油-「金蘭」,遠離政治,近年來後人有名起來,卻是因爲爭奪金蘭醬油經營權。有些成員失聯了,有的後人也不願參與。

幸好我們的立意不變,「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成員,在第一任會長林光輝的積極推動下,2010年在臺北中山堂前成立臺灣光復紀念碑,此後年年在馬英九先生、郝龍斌先生以及中時報系和許多單位協助下,紀念臺灣光復,這些年,筆者繼任會長,也在所有成員協助下完成甲午120週年臺灣抗日圖片巡迴展,也編出《破碎山河誰來補?》、《甲午風雲:寶島悲歌圖片集》等書。

此外,協會成員無私無我,提供許多珍貴文物予中華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臺灣館。如李力羣捐李友邦先生文物;蔣朝根、廖繼斌、蕭開平、林光輝、筆者、羅秋昭……大家在填補歷史空白、提醒世人銘記英雄上相當盡心。

這些年,有人不願提「光復」,屈從日本人的意思,名之曰:「終戰」。甚至有所謂學者有失史學風骨,硬要歪曲當年「臺灣光復致敬團」成員的原意,真是夏蟲不可語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要知光復團中李建興家72口於日據繫獄達5年,其弟、婿皆死於日人手中,如姜振驤之父姜紹祖,在1895年即死於日人手中,又多位成員皆不屑爲日本人國民,無懼斧鉞加身。

臺灣光復致敬團成員,除丘念臺一光復後就是監察委員,其他人無意於官場謀一官半職,反而多有屈死或鬱鬱而終者。其餘各自就本位、本業發展。各有不同的際遇,不同行業。後人好不容易於2006年會聚在一起,這其間動力源自中華臺胞聯誼會協助甚多,王曉波與方守仁更全力促成。所以當年「臺灣光復致敬團」的後人又陸續歸隊。「臺灣光復致敬團」15位先人之意旨,我們後人是不應該忘記的。(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