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大國重器上新 鑄就大國自信

(原標題:芙蓉國評論|大國重器上新 鑄就大國自信)

徐建輝

上天、入地、下海、登極、逐夢。2024,又是被大國重器硬核實力震撼的一年。嫦娥六號帶回月背土壤,研究表明月背岩漿活動42億年前就存在;長征十二號火箭成功首飛;中國天眼FAST發現脈衝星已超1000顆;殲-35A戰機亮相中國航展,隱身能力最強;中印尼聯合科考“奮鬥者”號,創下印尼深海下潛新紀錄;“蛟龍號”順利完成300次下潛……(12月29日央視新聞)

在歷史的長河中,大國重器始終是國家實力的鮮明象徵,是民族自信的堅實基石。2024年,大國重器持續上新,從嫦娥六號九天攬月到“奮鬥者”號、“蛟龍”號五洋捉鱉,一系列重大成果不斷涌現,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國科技發展的浩瀚蒼穹,更以磅礴之勢夯實了大國自信,彰顯了科技自立自強突破一道道難關的堅定決心。

大國重器上新,首先是科技創新實力的集中展示。嫦娥六號成功帶回月背土壤,揭開了月球古老歷史的神秘面紗,這背後是我國航天技術的持續進步,是無數航天人勇於探索的智慧結晶。長征十二號火箭首飛成功,進一步拓展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版圖,讓我們在太空探索領域的步伐越發堅實有力。

事實上,這一年來陸續上新的大國重器,遠不只央視報道中列舉的那些。大國重器的井噴式上新,有力推動了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助力突破科技難題。在當今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已成爲國家發展的關鍵。大國重器的成功研發,意味着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減少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打破了技術封鎖的壁壘。這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也爲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邁向高端位置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大國重器的發展還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繁榮,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這一系列積極影響,讓我們更加堅信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進一步增強了大國信心。

當然,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仍面臨諸多挑戰,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加大科研投入,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只有如此,才能在大國重器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歡迎投稿】

長沙晚報時評徵稿,論時事熱點,評社會萬象。激濁揚清,扶正祛邪。擇優刊發,優稿優酬。投稿郵箱:cswbplb@126.com

關鍵詞:大國重器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