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東湖評論:七十五載鑄傳奇,中國產業啓新程

(原標題:【地評線】東湖評論:七十五載鑄傳奇,中國產業啓新程)

2024年,新中國昂首闊步迎來75週年華誕。七十五載歲月崢嶸,中國在經濟領域書寫傳奇,產業發展更是以其卓越實力震撼世界。

建國初期,產業發展困難重重,工業基礎孱弱,農業佔主導,服務業初露萌芽。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毅然踏上艱苦卓絕的奮進之路。改革開放如春風拂面,喚醒產業發展活力。中國以非凡勇氣開放國門,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推動製造業強勢崛起。短短數十年,中國從簡單加工起步,迅速邁向核心技術領域,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書寫了壯麗的經濟傳奇。數據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達9%以上,工業增加值呈幾何級數遞增。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工業與服務業蓬勃發展,量增質升躍上新臺階。2023年,工業增加值達6.8萬億美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4.7萬億美元,連續14年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大,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活力四射。高鐵以速度、安全和技術優勢引領全球,運營里程超4萬公里,佔七成以上。5G基站突破400萬個,覆蓋全國地級市和大部分縣城,爲數字經濟注入強大動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等關鍵領域居世界前沿,2023年銷量突破500萬輛,佔全球一半以上。工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同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9.7萬億美元,現代服務業迅猛發展,金融、物流、旅遊、文化創意成爲經濟增長強大引擎。金融創新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佔GDP比重達8%。物流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快遞業務量破千億件。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國內遊火爆,出入境遊態勢良好,國內旅遊人數達60億人次,收入6萬億元。文化創意產業異軍突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羣衆精神文化需求。

中國產業發展成就輝煌,關鍵在於黨的正確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爲產業發展提供根本保障。在黨的引領下,制定契合國情的產業政策,科學佈局、優化結構、推動轉型升級,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爲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核心動力。我國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引進培養高端人才。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如芯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以芯片產業爲例,不斷取得新進展,部分高端芯片實現國產化替代。深化改革開放帶來新機遇新活力。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競爭,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產業與國際深度接軌。企業“走出去”優化資源配置、拓展市場空間,提升國際影響力。“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加強與沿線國家產業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實現互利共贏。目前,我國已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中國產業發展成就斐然,福祉滿滿。產業壯大創造大量就業機會,202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同時,有力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蓬勃發展,爲人民羣衆提供更優質公共服務。中國產業崛起,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影響深遠。作爲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中國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器,科技創新成果爲世界各國提供寶貴借鑑與啓示,有力推動全球科技進步。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積極發揮作用,2023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超過總裝機的一半,歷史性地超過了火電。2023年,新能源汽車比上年增長30.3%,產銷量都是世界第一;電動載人汽車出口量增長67.1%,爲全球減排目標實現貢獻巨大。

七十五載歲月,見證了中國產業從艱難起步到鑄就傳奇的偉大曆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堅定信心,乘勢而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全力推動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拼搏奮進。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陳虎(“清江劍”網評團隊、長陽縣委政法委)

責編:丁玥

【責任編輯: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