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進場參設立科創母基金,打通“最初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上海報道
在12月3日舉辦的2024首屆復旦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上,復旦科創母基金宣告正式成立。
該基金由復旦大學聯合地方政府、國企及市場化機構等共同發起設立,基金超額完成5億元首關目標,明年將完成二關目標,實現首期總規模10億元。
復旦科創母基金重點關注4+X(生命健康、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未來產業)前沿創新領域,引導子基金成爲“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發掘和投資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長性項目,構築校內校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
在大會上,復旦科創投資基金也正式啓動,基金計劃規模10億元,將重點投資孵化國家“卡脖子”技術突破和科技前沿領域轉化項目,優先支持復旦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和校友創新創業項目,打造創新“核爆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近年國內多家高校在創投母基金領域展開實踐,逐步成爲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及跨區域遷移的重要力量。
科技成果往往源自特定區域的高校或科研機構,母基金通過設立多個子基金,能夠將這些成果帶入更廣泛的地區。這不僅有助於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還能促進地方經濟的轉型,推動區域間的創新合作。
高校競速參設科創類母基金
近年來,高校母基金成爲推動科技創新和產學研結合的新抓手。通過整合高校實驗室技術與市場需求,它們在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促進技術落地方面成效顯著。此外,依託高校資源與孵化平臺,有高校合作背景的母基金扶持了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爲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截至當前,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等都已參與發起設立科創類母基金,這些基金多由高校聯合國資或園區發起設立,並吸引校友資金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
此前的2021年底,上海交通大學未來產業母基金宣告啓動,吸引社會資本、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共同參與。基金首期預計規模10億元人民幣,通過設立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用市場化辦法重點支持交大背景的種子期、成長型科創企業發展。
據媒體報道,上海交大的“未來產業母基金”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進行投資,合作的知名機構包括啓高資本、光速光合、小苗朗程、紅杉中國、方廣資本等。
今年1月,天開九安海河海棠科創母基金在天津正式成立。該基金兼具投資子基金和直投項目功能,目標募資規模50億元,由九安醫療、天開集團、海河產業基金、天津大學北洋教育發展基金會與北洋海棠基金共同發起成立。
根據規劃,天開九安海河海棠科創母基金的投資包括但不限於天津高校老師、校友、學生的科創項目,引導優質項目與科創成果在天開高教科創園轉化落地,以基金羣爲紐帶推動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助力天開園高質量發展。
合作打通“最初一公里”
隨着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科創母基金的佈局,如何高效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爲市場價值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打通科研轉化“最初一公里”成爲推動成果成功落地的關鍵。
高校是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尤其是研發階段的核心技術和成果,這些是推動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的創新要素,尤其是在科研領域,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
然而,高校和企業之間的“科技產業兩張皮”問題依然存在。高校研究成果與產業需求脫節,企業則缺乏足夠的創新能力,這種現狀下,科技成果轉化有望能成爲橋樑,通過協同創新推動企業需求與高校研究成果的對接。
以有效推動智能製造發展爲例,構建基礎研究、應用技術與產業化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至關重要。建立完善的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打破高校科研與產業應用之間的壁壘,可以促進中國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
今年10月的“中國智造創新路徑與實踐”閉門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機械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永勇就提出,有創造活力的科技轉化與協同創新平臺應具備三個要素:第一是穩定的、實體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有利於支撐由基礎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究長期、穩定、可持續性的開展;第二是創新人才在創新平臺的工作模式應靈活多樣,既能培養人才,又有利於支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還大大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科建設;第三是多樣且穩定的科研投入機制和靈活的知識產權共享機制,有利於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熱情,同時激勵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
前述復旦科技創新投資大會期間,上海國投公司方面也表示,將持續發揮國資平臺公司功能作用,積極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大力佈局科創投資,以母基金建設爲抓手,爲上海打通從實驗室“最初一公里”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後一公里”提供“加速度”,共同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的聯動發展。
探路科技成果跨區域落地
隨着母基金運作模式的逐漸成熟,各地高等院校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愈加緊密。通過這一協同模式,跨區域合作的可能性也變得更加廣闊。
科研成果產業化,特別是早期階段,常面臨資金短缺和市場驗證難題。母基金通過對子基金的支持,爲創新項目提供種子資金和早期資本,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並靈活調整投資策略,加速項目市場化。
同時,母基金的設立提升了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和創新能力。通過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創新成果轉化爲實際經濟效益,助力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發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從轉化區域看,來自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有約60%的科技成果通過轉讓、許可和作價投資方式實現本地轉化,爲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着積極作用。
今年9月,由四川省國資委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起組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正式成立。根據規劃,四川將進一步強化創新賦能,與清華大學合力將基金平臺打造成四川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引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將優先使用清華大學科技成果項目庫,並建立前沿探索子基金支持清華大學進行原始性、前沿性創新研究,爲基金持續不斷提供項目來源。
這一合作模式通過資本和政策推動科技成果的本地化轉化,爲其他地區的跨區域合作提供了有益示範。隨着母基金模式的不斷成熟,它有望成爲吸引外部創新成果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對於相對資源較爲有限但渴求科技轉型的地區,母基金提供了創新成果引進和市場化的有效路徑。
在未來,高校母基金將從單點突破向系統化佈局不斷髮展,其在科技成果轉化和區域協同創新中的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爲了確保科技成果順利走向市場,如何優化資源整合和提升跨區域合作的效率,將是推動母基金長期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