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yes on China|對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恆:香港工業有擔當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下尋找新方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麗娜 香港報道

穿梭在香港的觀塘、紅磡、九龍灣街頭,不時能看到幾棟略顯陳舊的工業大廈。

時光荏苒,1950年代伊始,香港的棉紡織品、塑膠玩具、搪瓷廚具、保溫壺、塑膠花和假髮等工業起飛,開啓了香港本地工業長達三十年的黃金時期。穿膠花、剪線頭、串珠仔是上世紀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亦成就了曾經享譽全球的“香港製造”。

香港立法會議員、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恆,出身於以製衣聞名的陳守仁家族,2013年曾榮獲“香港青年工業家獎”,對於香港製造業的發展,他有着一份獨特的情懷。

“很多人會說,香港工資太高,沒有工業。以紡織業爲例,生產線搬遷了以後,大家就覺得好像香港沒了紡織業。但實際上(紡織業)的管理、總部、金融等核心功能,仍然在香港,”他笑言。

他強調,香港工業企業在全世界供應鏈裡,長期擁有良好的聲譽和國際人脈資源,“香港整體的工業發展跟以前不一樣,但是重要性還是存在,是要在新的背景下去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打造智能微製造集羣

“這是一臺可以3D打印毛衣的自動化機器,所以衣服看不到任何接縫,需要打印的款式可以提前在電腦裡設定好,而且一個工人可以管四五臺機器,”陳祖恆指着一臺正在打印毛衣的機器向記者介紹道。

他指出,香港寸土寸金,人工成本昂貴,發展工業必須另闢蹊徑,“我們可以做高度自動化,小批量可定製的智能微生產。比如生物醫藥、食品等,一些小型的產業羣已經逐步在香港集聚。”在他看來,香港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出路,是以“智能微工廠”的模式作爲工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凸顯定製化、小批量生產、低庫存、快速回應市場等優勢。

事實上,自1980年代起工廠紛紛外移,叱吒一時的香港製造業逐漸式微,金融業和以旅遊爲核心的服務業興起,製造業在香港GDP跌至不足1%。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製造業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所佔比率從1980年的23.8%下降至2017年的1.1%,服務業佔比則增至92%以上,約85.3%的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

“過去我們主要是香港帶錢帶訂單、國際關係來去內地進行生產。當時生產是比較簡單,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爲主的低附加值行業。但隨着工資的上漲,這些行業搬遷到成本更低的城市,這是十分自然的,”陳祖恆坦言。

爲此,2022年12月,在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的基礎上,香港特區政府公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明確提出“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翌年7月,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心在香港成立,爲企業提供最合適的創新科技方案,同時擴大新型工業化人才庫以應對產業所需,助力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陳祖恆表示,香港工業界要緊跟國家的發展大局,與時俱進地“去自我改革,我們一定要繼續把貿易做好,用好我們的基建。我們也要做好服務的窗口,帶領不同的品牌出海,使香港真正成爲一個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心。”

與內地企業“拼船出海”

陳祖恆的父親陳守仁於1965年創立聯泰集團,以製衣起家,經過50餘年的發展,目前業務已經涵蓋零售、酒店旅遊、遠洋漁業、海空物流、時尚服飾生產、地產園區開發等多個領域。在陳祖恆的領導下,近年來將聯泰的生產網絡由內地擴展至多個東南亞國家,並將業務拓展至整個供應鏈。

以紡織業爲例,他指出,香港不僅要發展本土服裝品牌,也要吸引內地品牌與香港企業合作“拼船出海”去發展東南亞及國際市場。據瞭解,聯泰集團近年來便與內地運動服裝品牌龍頭安踏合作,組建合資公司,進軍菲律賓、越南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

“以東南亞市場爲例,我們已在當地建立了據點並開設了多家店鋪,比如我們知道新加坡哪些商場位置優越、哪些線上平臺具有影響力、倉庫選址的考量因素以及產品定價策略與選品方向。因此,我們憑藉對東南亞市場的理解,能夠助力內地品牌加速在該地區乃至其他國際市場的發展。這一合作模式旨在促進內地品牌與香港企業攜手並進,拼船出海,各自發揮優勢。”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轉向經濟本土化發展,使得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多產業出現迴流的趨勢。

在陳祖恆看來,“香港作爲歷史悠久的採購中心,能夠將訂單靈活調配至內地不同城市乃至東南亞等區域,在供應鏈管理和風險管理方面很有敏感度。將新一代創新科技與供應鏈管理體系融合,以此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國的工業發展,這對於香港來說是最好的機遇。”

香港要秉持擔當精神

《21世紀》: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到,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制體制。請問如何解讀新質生產力?香港又應該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來發展新質生產力?

陳祖恆:對此,我有着很深刻的感受。三中全會中的論述尤爲明晰,特別是關於“因地制宜”的闡述,深刻契合了當前深化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回望改革開放四十餘載的歷程,初期我們主要依託香港的資金、訂單與國際資源,聚焦於勞動密集型的簡單生產。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國製造業逐步升級,產品日益精良、複雜且全面化。尤爲顯著的是,近二十年來,科技發展的步伐顯著加快,我們已能自主擁有並推廣品牌與產品,與傳統僅爲海外代工的模式大相徑庭,產業鏈與產品開發均實現了質的飛躍。同時,市場環境的變遷亦不容忽視。部分低附加值產業在國家經濟中的位置已經相對沒那麼重要了,這是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結構轉變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生產鏈與供應鏈也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優化。如何進一步提升自有品牌的品質與價值,如何做到智能化與國際化,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香港在此進程中扮演着獨特的角色,它爲支持國家工業發展、貢獻於整體經濟提升與改革開放的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撐。因此,香港應充分利用其優勢地位,積極參與並推動這一過程,把握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機遇。

《21世紀》:在新一輪的開放浪潮中,香港應如何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陳祖恆:香港擁有幾大關鍵要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視。首先,“一國兩制”制度爲香港奠定了獨特的地位。香港採用普通法系與國際社會交往,使其成爲連接國內外市場的橋樑與平臺。昔日,香港作爲引入國際訂單的窗口;香港助力中國產品輸出海外,同時保持其國際地位穩固,僅僅是採用的方法不一樣,由引進來轉爲走出去。香港在國際人脈的維繫與文化交流的促進上,展現出其固有的優勢。其次,正如三中全會精神所強調,要“進一步”、“高水準”地去做。香港應在國際化競爭領域爲中國內地帶來經驗,推動中國企業提升競爭力,邁向更高水準。再者,香港在科技國際化交流方面亦佔據重要地位,作爲國際合作與科研交流的樞紐,與全球科研機構、學者及學校緊密合作。

《21世紀》:您剛也提到香港的多重優勢及其在國際合作中的獨特地位。當前,全球疫情後的局勢複雜多變,香港正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對營商環境造成的潛在影響、遊客消費模式的轉變,以及周邊地區日益加劇的競爭態勢。在此背景下,作爲來自工業界的代表,您如何看待工業在香港經濟轉型中的角色,以及香港經濟的未來前景?

陳祖恆:在工業領域,香港應着重於兩大方向的適當調整,這與三中全會所強調的決策精神相契合。首先,香港需秉持擔當精神,緊跟國家發展理念,自我革新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鑑於當前國際環境與昔日香港所依賴的優越條件有所不同,香港應繼續鞏固其貿易優勢,充分利用好其基礎設施建設,並作爲服務窗口,引領中國衆多產品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具體而言,香港可致力於構建跨境供應鏈管理中心,這一服務型工業角色對於推動香港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其次,香港應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協同發展,通過互動合作,實現供應鏈資源的優化利用,融入國家工業發展理念。此外,鑑於香港面臨工廠土地面積較小、人力資源成本較高等挑戰,應發展智慧型微工廠模式。這種模式雖佔地面積小,但能實現高度自動化生產,提供高附加值產品,並滿足小批量、定製化的市場需求。香港正逐步顯現出在此方面的優勢,小型產業集羣如生物醫藥等科技行業已初具規模。

新興產業集聚

《21世紀》:過往的調研結果顯示,港資工廠在考慮是否迴流香港設立生產線時,會受到土地成本高昂、人工費用增加以及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約,導致迴流的意願並不強烈。從工業界的視角出發,您如何看待這一現狀?同時,基於業界反饋,對於香港未來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路徑,您有何見解?

陳祖恆:在與工業界同仁交流時瞭解到,人們往往認爲香港因高昂的工資成本而失去傳統制造業基礎,轉而依賴其他城市進行生產活動,此現象雖然是自然而然演變出的一個情況,卻也凸顯了變革的必要性。我們強調,香港的工業轉型並非簡單放棄生產,而是向高端、高增值領域邁進。例如,現代紡織技術已實現高度自動化,單臺機器如同精密打印機般高效運作。比如,單臺自動化機器可能可以連續運作長達20小時,一名工人現在可以有效管理五臺機器,而在過去,往往需要三名工人協同操作三臺機器才能完成一件衣物的生產。相較於過去,這種人力結構與技術的雙重變革,人力成本顯著降低,生產效率則顯著提升。這種技術革新不僅使傳統行業在香港煥發新生,也吸引了更多客戶羣體的關注與信賴,客戶羣也逐步凝聚起來。在新興產業領域,香港的優勢更爲顯著。依託五所躋身全球百強的大學,我們擁有強大的科研領導力和創新潛力。當前,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出多項資助計劃,旨在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加速了新興產業的集聚與發展,也預示着未來產業的廣闊前景。在元朗、大埔等地,一批新建工廠已投入運營,衆多新興產業正逐步佈局並紮根於此。

《21世紀》:根據過往數據分析,過去15年間,工業對香港整體GDP的貢獻佔比不足10%,其中製造業的佔比可能都不到1%。您覺得在這些措施助力之下,製造業、工業對於香港經濟的貢獻是否會有較大的提升?

陳祖恆:香港正處於一個轉型進程之中,其傳統的整體工業產業鏈模式正經歷着變革。在此背景下,智慧微工廠等新興業態逐漸嶄露頭角,這是一個過程。三中全會提到生產性的服務業,這也是香港的一個強項。香港工業總會幾年前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服務業中高達42.3%的份額均聚焦於生產性服務業,涵蓋了貿易、金融、檢測、質量控制、研發等多個關鍵領域。

《21世紀》:從數據層面來看,工業對經濟的貢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陳祖恆:確實如此,因爲這些服務往往被歸類於服務業範疇,但實際上它們緊密依託於工業而生。

《21世紀》:這些服務實際上是工業發展所衍生的服務需求。

陳祖恆:在審視我國當前供應鏈與產業鏈的發展時,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其具備的國際化的能力,以及對於創新科技的運用,能夠推動國家新一輪的佈局。

攜手安踏進軍東南亞市場

《21世紀》:我們過去大家所熟知的珠三角“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向現代“前研後造”模式轉變。“前研後造”也就是在香港做研發,在廣東做生產。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香港需要面對哪些挑戰,以及如何有效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的協同合作,以充分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

陳祖恆:現在的產業鏈比二三十年前的情況複雜了很多。我們不再侷限於簡單的加工製造,而是構建起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在這一背景下,香港應充分發揮其在生產性服務業、科研成果轉化及國際化服務方面的獨特優勢。具體而言,我們應深入分析每一種產品在其產業鏈中所需的服務,並認識到不同城市間因產品種類的不同而積累了各自獨特的產業鏈資源。它的整體的發展佈局相應也會有所不同。對於部分已相對成熟、具備出海條件的產品而言,香港更應致力於推動其國際化進程。這包括但不限於產品本身的國際化、標準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推廣的國際化。每一個產業都有其獨特的國際化路徑,這需要香港發揮自身在不同領域的優勢。

《21世紀》:在探討內地品牌,特別是消費品品牌的出海過程中,我們瞭解到聯泰亦參與其中,與一些內地品牌攜手合作。能否請您分享一下,在此類合作中,聯泰所積累的成功經驗?

陳祖恆:我們的企業在內地深耕多年,專注於運動鞋品牌的打造。長期以來,我們已從單純的鞋類銷售,轉型爲集運動與時尚元素於一體的品牌,且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與衆多同行的競爭中,我們觀察到,作爲一家香港企業,我們與國外合作伙伴有聯繫,對國際化的環境比較熟悉。相對而言,內地衆多優秀品牌雖在國內市場表現亮眼,但在拓展海外市場時,往往受限於人力資源的不足及對外國文化的理解深度,也難以傾注足夠精力與時間去出海。於是,我們與國內品牌結成合作夥伴,共同開發東南亞市場。在這一過程中,儘管在國內市場我們是相互競爭的對手,但在國際舞臺上,我們則並肩作戰,攜手合作。

《21世紀》:雙方的合作模式究竟是怎樣的呢?是否由對方負責生產,而你們則負責品牌推廣?

陳祖恆:我們的合作模式是基於對市場的開發。以東南亞市場爲例,鑑於我們已在當地建立了據點並開設了多家店鋪,比如我們知道新加坡哪些商場位置優越、哪些線上平臺具有影響力、倉庫選址的考量因素以及產品定價策略與選品方向。因此,我們憑藉對東南亞市場的理解,能夠助力內地品牌加速在該地區乃至其他國際市場的發展。這一合作模式旨在促進內地品牌與香港企業攜手並進,拼船出海,各自發揮優勢。

“香港最好的機遇”

《21世紀》:您曾提及香港最大的優勢在於“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請問在您看來,如何將香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努力,與我國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深度融合,進而促進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陳祖恆:以生產力局爲例,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作爲香港的公營機構,生產力局肩負着服務並促進香港企業發展的使命。在中國內地,我們已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廣州香港科技大學等高等學府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這得益於“一國兩制”賦予我們的獨特優勢,使我們既能與內地緊密合作,又能與國際接軌。事實上,我們已與美國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設立了研究中心,並與惠普公司共同開發了3D打印技術研發與應用中心。這些合作成果充分展示了香港所匯聚的國際化經驗與能力。

《21世紀》:在新冠疫情期間,部分製造企業出於成本控制或者地緣政治因素的考量,將生產線從中國內地遷移至其他地區。然而,在後疫情時代,我們觀察到一種生產線迴流的趨勢。請問您從行業視角觀察,是否認同這一趨勢的存在?在此背景下,您認爲香港面臨着哪些新機遇?

陳祖恆:永遠都是有危有機。儘管有跡象表明部分生產線可能因風險規避而回流,但這種迴流現象跟以前還不一樣。因爲這些國外品牌的總部管理層會綜合考慮風險管理,在此背景下,我國工業的發展必須採取“兩手準備”的策略。除了西方市場以外,我們還要將目光投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市場,加速其開發與建設,並同步做好內銷市場。獲取訂單的關鍵,在於培育與運用“新質生產力”,這要求我們能夠去引領整個生產鏈、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我們的競爭力不應僅僅基於價格優勢,而在於“人無我有”。

香港作爲歷史悠久的採購中心,能夠將訂單靈活調配至內地不同城市乃至東南亞等區域,在供應鏈管理和風險管理方面很有敏感度。將新一代創新科技與供應鏈管理體系融合,以此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國的工業發展,這對於香港來說是最好的機遇。

《21世紀》:最後,我們想就當前西方對香港的一些負面言論,請您作爲工業界的代表,談談對香港經濟前景的看法?

陳祖恆:我認爲,短期內香港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是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性現象,每十年乃至二十年,都會伴隨着階段性的改革以及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香港需要與時並進,靈活調整策略,繼續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在這一過程中,香港需要堅定信心,認識到國家經濟整體的發展對全球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好香港靈活變通、積極主動的傳統優勢,特別是在年輕一代的培養上,要鼓勵他們勇於創新、敢於創業。香港會經歷階段性的改變與轉型,但這個轉型會變成機遇的。(實習生黃正皓、龔媛媛對本文亦有貢獻)

策劃:於曉娜

記者:朱麗娜

監製:朱麗娜

編輯:李豔霞 和佳

審校:周炎炎

設計:白宇航 黃丹虹

視頻製作:袁思傑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樑俊斌 曾靜嬌

海外運營監製: 黃燕淑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