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股銀行上雲端 難上加難
公股銀行高層主管舉例說,自2019年開放金融上雲端以來,主管機關的相關規範極爲嚴謹,希望將的可能風險都降至最低,使得公股銀對金融上雲端的考量因素相當多,仍停留在評估階段,尚未具體大規模的推動。
現行雲端業者有Google Cloud -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Amazon Web Services(AWS)、Microsoft Azure,它們建置雲端運算的平臺,並向個人、企業和政府,提供一系列包括資訊科技基礎架構和應用的服務,如儲存、資料庫、計算、機器學習等。
公股銀評估,金融上雲端有三大優勢。首先是「具備高彈性、高擴展性」,可協助銀行更快速地推出數位化產品與服務,縮短產品上市的時間,依需求彈性調配資源、快速因應短期大量的頻寬、運算需求;其次是可「透過雲端平臺進行數據彙整分析」,運用大數據進行機器學習、建模,導入AI預測技術,協助銀行更快速地識別系統異常及威脅;最後則是可「降低成本」,藉由軟體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可依實際使用量付費,降低導入新服務成本。
行庫主管說,主管機關對於相關規範,都有嚴格制定法規內容,尤其若涉及「客戶資料」部分,更是規範的相當嚴格,讓各公股銀行提及資料上雲端的推動情形,都小心翼翼,「不會爲了上雲而上雲」,要改變此情況,有待法令進一步的鬆綁,纔有可能大步邁進。
此外,有心在金融科技發展邁開大步的公股行庫,也經常碰到經費的問題。金融科技人才不僅金融業要爭取,高科技業者更是搶才大戰的常勝軍,他們可以祭出更高的薪水,使得人事薪資水準被卡死死的公股銀行,攬才上相當困難。
非常需要經費來支持的項目,還包括核心系統的瘦身,許多公股銀行碰到更換系統時需要龐大的費用開銷,因此進度上常無法及時達到預定目標。
不論企業文化或制度面的「結構性」束縛,對公股行庫都是重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