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白宮設置「製造長」與臺商的美國機會
美國總統拜登纔剛剛提出金額2.25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計劃(正式名稱爲「美國就業計劃(American Jobs Plan)」),將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政府投資方案送進國會,參議院兩黨領袖隨即聯手提出鎖定製造業的「無實體邊境法案(Endless Frontier Bill)」,敏感的企業領袖清楚感受到,打造強勁、且具世界競爭力的美國製造業,已經成爲全美政治領袖的共識,積極參與美國製造業振興的商機,將是臺灣廠商另一個三十年僅見的歷史機運。
5月12日,將由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主席坎特維爾(Maria Cantwell)與共和黨領袖威克(Roger Wicke)聯名提出的無實體邊境法案,將會提交討論,這個預算金額1,100億美元的法案,與基礎建設法案相互呼應,有950億美元將投資在人工智慧、半導體、量子電腦、先進通訊網路、生化科技以及未來能源的研發、製造與商業化。另外100億美元用來設立十個區域科技中心,落實製造業所需的供應鏈體系,並且在美國商務部新設供應鏈危機處理機制(Supply chain resiliency and crisis response program)。
爲了落實先進製造業計劃,參議院將授權在白宮總統府辦公室設立製造長(Chief Manufacturing Officer),整合涉及的交通部、商務部、能源部等,這是美國政府首度將製造業振興提升到白宮層級,也是對拜登鉅額基礎建設計劃的加碼。參議院商業委員會提出草案後,已經獲得參議院多數黨(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共和黨參議院委員會主席陶德楊(Todd Young)等政黨領袖的背書。
自拜登當選總統後,本報即多次探討美中霸權競爭戰略的升級。前任總統川普在2018年開啓的貿易戰,經過三年的實證之後,即將退居二線,川普以被動的懲罰性措施爲主要手段,從貿易戰開始,逐漸升級爲科技戰、金融戰,雖然仍將在拜登政權繼續執行,但是更進一步的產業結構提升已經成爲美國政治與企業領袖的共識,鎖定先進的未來科技產業,加速打造智慧型製造產業鏈,成爲美中競逐的主流戰略。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也幾乎在同時,選擇《金融時報》的一場公開論壇中表示,她預期「近期內」將與中方貿易主談代表、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重啓貿易談判,評估中國履行「第一階段」美中貿易協議的執行成果。去年川普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方承諾將在2021年購買2,074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不過至三月底實際購買367億美元,距離中方承諾三月底購買490億美元的目標,達成率僅61%。
如果從分項來評估,到三月底的實際購買金額在農產品方面達成率72%、製造品達成率66%、而能源類達成率僅34%,雖然中方公佈的進口金額都略高於此,但是整體達成率遠不如進度則是事實。相對的,中國海關總署甫公佈的進出口統計,累計前四個月對美出口大增50.3%(相較於2019年同期),進口增53.3%,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則增加到人民幣6,538億元,暴增47%,顯然川普的懲罰性關稅對於平衡中美貿易成效有限。
拜登選擇提升美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戰略,當然是一條漫長且充滿不確定的道路,臺灣廠商過去除了臺塑集團在美國有成功的營運經驗,大多隻是設立研究或是發貨中心。但是拜登政府的製造業振興戰略,臺灣廠商與美國客戶的關係必須進行結構性的轉變,從單純的供應商轉變成更緊密的聯盟關係,甚至單獨完成美國本土設廠、使用更高層級的智慧工廠、聘僱並且妥善管理當地員工,這當然是難度極高的挑戰。
目前臺積電已經啓動美國設廠、大成鋼在德州生產每月1.3萬噸的工業鋁也在快速擴張中、和碩則參加了特斯拉德州廠的規畫等,另外原先在威斯康辛規劃面板廠的鴻海,則在建立MIH電動車聯盟後,規劃將威斯康辛廠轉型爲電動車相關製造基地,其他可能參與到拜登基礎建設製造業振興方案的臺廠,如打入特斯拉供應鏈的和大、爲升,生產大量電動車充電站的臺達電,以及網通族羣的中磊、智易等,臺廠距離在美國落地生根建造製造基地的路途纔剛剛起步,競爭的路途還非常漫長。
過去三十年,臺灣製造業以中國爲基地高速成長,運用大陸低廉有效率的勞工,加上土地與稅務優惠,躍升爲全球產業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臺商」是以大陸爲生產基地的代名詞。面對美國巨大的製造業振興戰略,臺灣企業又獲得另一次藉着大國鉅額財政補貼,躍升先進產業智慧製造的歷史機運,我們不需要看衰或者緊貼哪一邊,而是從臺灣產業自身最大的利益出發,努力打造永續發展的臺灣產業。
這當然不是容易的工作,臺灣廠商也必然得面對優勝劣敗的挑戰,但是這個機運已經來到眼前,任何企業領袖都必須掌握,而國發會、經濟部、貿協等政府機構也必須趕緊設定新的任務目標,協助「臺商」再次轉型升級,成爲世界舞臺的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