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避免國際制裁 產業界不能輕忽減碳趨勢
美國總統拜登於2021年4月22日主持世界地球日氣候高峰會上明確承諾,美國將依循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所設定的減碳目標時程,在2050年時能夠實現淨零碳排的碳中和目標。再加上歐盟已率先宣告,全歐將可望在2030年就達到碳排放量較1995年減少55%的超前目標。受到歐、美兩大經濟體有關減碳目標宣示的激盪,一時之間降低碳排放量儼然已經成爲當前國際上最熱門的話題。除了許多國家的領導人,也跟風式的迴應將大幅降低碳排放量以達到氣候目標,做爲目前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中國,以及全球第二大燃煤消耗國的印度,其領導人也只能忙不迭地表態,承諾將會積極投入潔淨能源的開發與運用。
儘管各國都已競相表態,將積極發展綠能,透過減碳來緩解地球暖化的問題。但即使各國對「巴黎氣候協定」已經從過往消極甚至迴避的態度,轉爲積極迴應。然而,面對氣候議題,從無知、漠視,轉爲有感、正視,只能算是踏出了第一步而已。緊接着則是要面對知易行難的困局,規劃推動可以知行合一的具體對策,而且還必須體認面對氣候危機需要有與時間競賽的急迫性。
論及各國競相以積極發展綠能,做爲落實減碳目標及解決地球暖化問題的政策工具,此一策略自然沒錯。但是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發佈的最新報告,如果要達到「巴黎氣候協定」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則一方面全球在清淨能源的投資,必須在2050年前增加30%至131兆美元,讓再生能源發電量擴大十倍以上,並伴隨交通運具電動化數量增加30倍;另一方面則是在2050年前,全球的石化燃料消耗量必須大減超過75%,並加速限縮石油和燃煤的使用。也就是在未來不到30年的時間內,一方面需要投入鉅額資金髮展綠能經濟產業鏈,另方面又得同步限縮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石化產業的產能,以及導引其落實產業轉型。
檢視此一以綠能取代傳統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此消彼長趨勢,對口頭回應將加速降低碳排放量的各國領導人,自然也將成爲其國家治理績效的嚴峻而又無以迴避的考驗。一方面發展綠能經濟,除了要用明確的政策、指標之外,如何籌措巨量的資金,以及相應完整的法律規範配套,在在都是執政團隊必須加快腳步、超前部署的當急之務。而在另一方面,如何導引既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配合減排、轉型,更是一項知易行難但卻又非做不可的挑戰。
沒有錯,各國的執政團隊,面對此一具時效性而又不能只是自掃門前雪的「減碳轉綠」工程,能否如期達標,不只關係到自身能否繼續執政,同時也才能免於陷入因績效不彰而遭到國際制裁的厄運了。而相對的,一旦這個國家能夠如期達到減碳目標,甚至還超前達標,則因而衍生的正向效應,自然也可以解讀爲是超值的投資報酬了。
除了在國家層次必須面對減碳議題,做出積極正向的迴應之外,對於產業界而言,則更是無可迴避的考驗,以及千載難逢的商機。就前者而言,在積極減碳已經成爲最新的全球共識和規範之下,不同樣態的產業,自然也應進行盤點,檢視整個的產銷流程,甚至包括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業者,是否能在一定時程內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以免因爲一時的疏忽,或者受到主管部會的裁罰,或者在產品外銷時要承受高碳關稅的懲罰,而影響自身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除了消極的要有風險管控的意識與能力之外,就積極面來看,既然發展零碳排的綠能經濟已經是全球不可逆的趨勢,則站在產業界的角度,這不啻是開啓了一扇嶄新的商機窗口。以金融業而言,近年來各家金控集團或是提供綠色金融商品,或是聚焦於綠色融資,乃至於發展出綠色投資的新經營模式,一時之間已經蔚爲風潮,效應上則是開發出新投融資產品,以及帶動綠能經濟的落實。而其他產業自然也應針對各自的產業特性,找出可以與減碳、永續循環相結合的新經營模式。至於首當其衝高碳排放量產業,包括水泥、石化、鋼鐵、航空、運輸業,面對未來的零碳排新時代,其實已經沒有猶疑、觀望的餘暇。就如同鐵達尼號面對橫亙在前的冰山,再不轉向也就談不上有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