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長照2.0升級版,必須正視「在地老化」的高齡者需求

工商社論

進入新的一年,回頭檢視蔡英文總統第二個任期就任以來,全民抗疫的成果斐然。但是,沒有被注視的則是當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比率14%的高齡社會門檻之餘,蔡總統所提出「長照2.0升級版」,成爲臺灣社會的新常態。但兩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方向正確嗎?而升級和加碼,錢有用在刀口上嗎?

老人長期照顧是跨黨派長期性政策,第一個十年計劃是從陳水扁總統任內的2007年開始推動,在歷經馬英九總統(2008-2016)的執政,於蔡總統第一個任期進入所謂「長照2.0」的階段。蔡總統就此在2019年11月23日於花蓮,正式提出「長照2.0升級版」,將衛生福利部「一鄉鎮,一日照」的政策,向上推升到「一個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一個鄉鎮,一住宿機構」。由於廣設日照中心和住宿機構,意味着政府必須投入更多的預算,總統在當時也同時昭告國人:「下一個四年」,長照2.0升級版的總經費,將從50億元提高到400億元。

前述的政策宣示,好消息是:預算經費變多,有錢好辦事。然而,壞消息則是:臺灣少子化導致總人口數持續減少,但老齡人口卻快速增加,不但多數集中在都會地區,其中的女性比例也在升高當中,她們的需求與男性有什麼不同?是政府在廣設日照中心和住宿機構之時,必須正視的新課題

此外,如果長照2.0升級版的經費足夠,則在都會地區廣設日照中心和住宿機構,還會面臨另一個更爲無解的長照難題是:長輩們不分城鄉、不分性別,都希望能夠「在地老化」。

依據中研院2020年12月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集刊」,針對「臺灣縣市別長照需求之中長期推計及趨勢分析」,在未來四十年,北部和中南部地區所需要的照護服務與人力資源,將是現有數量的三到四倍,而其中對於在地老化需要之人數,約是照護機構需要的一倍。如果將該研究對照衛福部「老人長期照顧機構與安養機構可供住進人數」,則政府所提供住進機構的資源,只達到四十年後,2061年推估的13.14%。

換言之,這樣的研究數據說明,蔡總統所允諾預算資源的投入,將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而這樣的不均,卻是都會地區需要更多的資源,其原因就在於老年長輩需要的是「在地老化」。在城鄉差距愈來愈大的情況下,長照2.0升級版想要做到「一個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一個鄉鎮,一住宿機構」,廣設日照中心和住宿機構的政策思維,將會變成是本末倒置。

目前六都以外的縣市,只有彰化縣的人口超過百萬,在西部偏鄉和東部與離島各鄉鎮學生人數很少的國中(與迷你小學)的現況下,更多的政策資源反而應該挹注到都會地區,而不是鄉村地區。六都因爲長輩人口的比例高,而且希望「在地老化」,住在家裡的話,則他們需要的未必是硬體的日照中心和住宿機構,而恐怕是如何減輕對於子女照顧的家庭負擔。

首先,醫護人員定時的到宅,無論是臨時性的看診,抑或是例行性的抽血檢驗與其他基本的檢查,以及定期的接送到醫療機構進行健康檢查;此其中,失能或部分失能長輩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醫療服務照顧,將事關中高齡子女能否持續在工作職場打拚,更可能讓現有職場的成熟人力,必須返家照顧更年長的父母親。其次,如果是獨居的長輩們,則還需要定時的電話簡單問候里長社區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相關建制內的敦親睦鄰,到宅的送餐服務,還有社工人員定期的訪視探望。再者,行政院應該摒棄政黨的歧見,以充足的預算資源,協助縣市政府挹注在針對現有長照對象的普查;特別是,透過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例如109年,去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在建立長照資料庫的同時,也分門別類的歸納長輩的需求,例如:家庭成員的互動狀況型態和情緒照顧需求、嘗試結合現代科技(VR/AR)與長輩的室內/社區/親子活動型態、結合社福組織團體,還有具備相關領域背景的志工,協助並融入在地的公共事務

最後,因爲人口密集的關係,要營造樂活的友善環境,都會地區在距離上與資源上,都佔有優勢的地位。至於鄉村地區,因爲老齡人口的分散,意味着是由傳統的家庭,承擔着照顧長輩的責任。就此來說,就算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資源做後盾,長照2.0升級版的廣設日照中心和住宿機構,是否符合民衆需求,則有待商榷。

從蔡總統提出「長照2.0升級版」到現在超過一年的時間,因爲新冠疫情的關係,大家都暫時忽略了老人長照的政策課題。在高齡化和少子化蔚爲不可逆轉的趨勢,則「滾動式的檢討」政策的方向和預算的挹注,是後疫情時代不能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