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關注臺商企業被陸企競爭擠壓的現實
大陸臺商經營項目被陸資併購事件,近年有增加趨勢。而日前公諸於世的一個案例,更是震撼業界;即臺資緯創資通集團宣告,其大陸崑山廠將售給陸資立訊集團。此項交易勢必讓立訊承接該崑山廠的組裝蘋果手機業務,亦可能是蘋果供應鏈上「臺消陸長」的發端。這種現象更反映出,大陸臺商儘管甚受當地政策面幫扶,但在現實面,遭受陸企競爭、擠壓的情況卻愈演愈烈。如此「政策豐滿現實骨感」景況,大陸官方宜正視之。
近年大中型陸企競爭力快速進步,非但已擠壓了大陸臺商的經營發展空間,甚至連臺灣在地廠商亦感受到其競爭壓力,是當前臺資企業界面對的重大課題。
如上述陸資立訊,2016年已在臺灣聲名大噪;因當時立訊擬以38.7億元臺幣資金,收購我方電聲大廠美律公司的25.4%股權,併成爲美律最大股東、取得經營權。此計劃當年已被經濟部投審會駁回,該會的理由是,美律爲臺灣電聲產業指標企業,若遭陸資併購,恐影響該產業發展。惟陸企對臺「攻城掠地」聲勢,已因此更讓臺方側目。
而立訊這次併購緯創崑山廠,介入臺資在陸蘋果供應鏈的企圖心,頗讓業界感覺「茲事體大」。因蘋果產品在陸代工生意,原本全由臺資鴻海、緯創、和碩、廣達等臺資大廠所分享;這些大廠並分別結合一系列臺資中小企業配套廠商,構成蘋果供應鏈,是當前臺商在陸投資的骨幹。未來這部分臺商若漸次被陸企所取代,當然是臺商在陸的重大挫折,相關態勢實不容忽視。
立訊之爭取加入蘋果供應鏈,肯定事先獲得美商蘋果公司的默許。更進一步看,蘋果之所以接納立訊加入其在陸供應鏈,顯然有政經雙重考量。政治方面,可說是爲了加強與陸企結合,以迴避中美貿易戰引發之中方制裁美企行動;經濟方面,則應是着眼於立訊經營效益逐年提升,獲利率已超越多數臺資代工大廠,可便於蘋果要求其降低代工價碼、減輕蘋果產品成本。
後面這項因素,最讓大陸臺商普遍憂心忡忡。換言之,陸企競爭力超越臺商,最礙後者在陸的經營前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併購緯創崑山廠的立訊集團,老闆王來春出身鴻海的打工隊伍,其自創公司後,不但卯勁引用鴻海集團的經營模式,而且大量聘用臺籍幹部;如此「師臺長技以制臺」,加上其在地優勢,很容易對臺商超車。
其實,近年大陸臺商,因不耐陸企競爭而讓售或縮編案例已不勝枚舉。背後當然另有中美貿易戰,及大陸經營成本快增、環保規定愈趨嚴格等因素;單單工資水平連年漲過經濟增長率,就讓頗多臺商吃不消。這是當前大陸臺商所處的現實投資經營環境。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於今年5月間發佈「臺灣併購白皮書」,發現臺商脫手大陸資產已是「現在進行式」。該報告統計去年臺灣上市櫃公司處分大陸子公司前10大股權交易,交易總金額達臺幣272.8億元;其中包括聯發科處分深圳匯頂、華新處分南京有色金屬廠、鴻海處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等。
儘管臺商脫手大陸資產的原因很多元,較多的是「撤退」,亦不乏「以退爲進」者,然而,整體而言,當前大陸臺商普遍面對陸企強大的「取而代之」壓力,乃是顯而易見。臺商除非擁有尖端技術或先進商業模式,否則已很難像過去一樣地輕易獲取超額利潤,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越來越多陸企神氣活現。
這種現象,不免讓人想問,近年大陸官方幫扶臺商的政策越來越強化,當前白紙黑字記載幫扶內容已相當「豐滿」,怎會讓臺商處在上述「骨感」般的現實投資經營環境下呢?
說到近年陸方幫扶臺商的政策,稱得上是「旗幟鮮明」。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及之後國臺辦等機關公佈的系列惠臺政策舉措文件,都把幫扶臺商事項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其中精髓在於,要讓臺商享有和陸企同等的經營條件。
可是,當前的實情是,大陸臺商總的競爭力已不如陸企,且經營空間正在漸次被陸企蠶食。其中的罩門,應是陸方幫扶臺商政策的執行力度不足,甚至地方政府可能還留存有偏袒陸企、把臺商當外人的意識。
對此問題,大陸中央主管機關有必要深入檢視,並補強相關幫扶臺商政策的執行成效,以讓多數臺商在大陸得以永續經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