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陸資與臺灣社會須重新相互調適
在中美貿易戰等國際因素影響下,陸資近來備受我政府圍堵及清理,因而兩岸經貿領域蒙上更濃重陰霾。其實,近10年來陸資在臺境遇即一直不順遂,原因除我前後任政府都對其有戒心之外,也因部分陸資曾大剌剌展現「狼性」或「掠奪性」,讓臺方工商界乃至整個社會都心驚驚。爲兩岸經貿長久穩健發展計,陸資與臺灣社會須重新相互調適;其中,已在臺立足之陸資理應先採取積極作爲,扭轉本地社會觀感,譬如,盡其所能地多聘臺籍員工並提高薪資等。
我政府新近的圍堵、清理陸資行動,背景是中美貿易戰局面上,美方全面封鎖陸資高科技企業涉美業務;以及中共在香港實行國安法,引起美方對香港實行經貿制裁,亦讓借道香港的陸資在西方頗有碰壁風險。近年陸資活躍全球之勢,已暫告一段落。
作爲美國的政經盟友,我方政府管理陸資尺度與美國同步收緊。最大的動作,是經濟部日前宣佈,將修訂「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決大幅緊縮陸資認定標準,將那些經由第三地稀釋股權,以借用外資名義的陸資通通抓出來,按陸資規定嚴審,也就是採取「陸資具實質控制力與否」爲認定標準;其次,上述法令將加重國安考量,更加嚴格管制具大陸黨政軍背景的投資者,因而如「央企」關聯企業等,此後皆難以入臺投資。
然而,在相關法令尚未完成修訂程序情況下,經濟部日前已依據新的對待陸資政策考量,判定電商平臺「淘寶臺灣」爲假外資、真陸資,並予以裁罰及要求限期撤資或改正。另外,經濟部並預告,將取締大陸影音串流平臺(如愛奇藝)在臺經銷代理商。如此明確劍指陸資業者,不啻新一波「整肅陸資」行動的發端,未來勢必還會有其他陸資業者陸續「中鏢」。
微妙的是,臺灣社會對於上述的陸資遭遇,反應相對平淡;論者大都從宏觀角度着眼,僅認爲過度壓制陸資不利兩岸經貿發展,及有害臺商在陸經營,而少有人從微觀思路來爲陸資業者講話,即不認爲哪些陸資業者是臺灣所不可或缺的;這顯示陸資業者在臺灣,實相當缺乏社會基礎或「民意支持」。
究竟孰令致之?其一應是一向對陸資特別有戒心的我方政府;即便是於2009年正式全面開放陸資入臺的馬政府,亦對陸資設下比其管理外資更嚴格的諸多規範,更遑論蔡政府之防堵陸資又甚於馬政府。這種情況,早已導致臺灣社會人士普遍帶着有色眼光看陸資,總質疑「陸資不遠千里而來,必有利於吾人乎」?而讓陸資企業不易在臺正常發展。
其次,該回想到數年前首批來臺投石問路的陸資;當時其中有些大金主無顧忌地展現了狼性和掠奪性,讓臺灣社會難以適應。譬如,有陸資房地產大亨放話「在臺可以買下一整條街」;還有陸資電子巨擘要一口氣併購幾家臺資電子公司等。這種財大氣粗的言行,給臺灣社會帶來不小的壓力。
而近年美國川普政府之不斷指責陸企偷取技術,乃至大陸本身之時常發生企業主「被退休」等非常態事件,則使臺灣社會對陸資本質越來越感撲朔迷離,難怪蔡政府近來可以「盡情」嚴管陸資,而沒有受到社會制約。
嚴格說來,當前陸資在臺如此被壓制及忽略,實甚不利於兩岸經貿穩定運作,恐會殃及臺資在陸經營,及損害臺灣對大陸出口貿易優勢,亦可能導致兩岸官方敵意升高、衝擊臺灣社會安定。
因此,陸資與臺灣社會雙方,都有必要致力於重新相互調適。其中,已在臺立足之陸資企業(截至目前我方已覈准1,400多家陸資入臺),不妨先積極展現其對臺灣的正面價值,以提升在臺形象。如能擴大提供臺灣民間就業機會並從優敘薪、引進大陸專利技術及藉此與臺方合作研發、協助臺企站穩大陸內銷市場、與臺企攜手共拓新南向市場等,這些作爲,都值得大力宣傳,且不難取得臺灣社會認同。
至於臺灣社會方面,則可由海基會帶頭引導出「善待合法陸資」風氣。海基會目前已有服務在臺陸配及陸生,實可進一步將陸企納爲服務對象。換言之,中規中矩的在臺陸資企業,經營上若遇到困難,理應能獲得海基會協助解決。果能如此,海基會將顯著擴大業務格局,甚至更有機會恢復與大陸海協會交流對話;海基會即應作相關規畫並儘早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