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價漲不漲?政府的三難
臺電2022年因國際燃料價格大漲吃盡苦頭,因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實際上去年3月就應調整電價,但各國預期戰爭很快結束,因此出現「議而不決」狀況,延至7月召開電價臨時會,電價還是得調漲,不過上半年已出現巨幅虧損,些許調整根本無法補足;加以臺電收購氣電共生價格提高,電價調漲的270億,拿去補貼收購電價,竹籃打水一場空。
到2022年9月的審議會中,因7月纔剛調整過電價,9月未再提出調整,等於2022年只調整過一次,與亞洲鄰近國家、世界先進國家相比,臺灣電價漲幅波動小,因此纔會有臺電、中油成爲能源價格的護城河、防波堤等稱呼,可這兩國營事業卻因此巨幅虧損,不得不讓政府出面解決。
面對巨幅虧損,行政院首先祭出1,500億增資臺電,後續還會發行特別股,希望擴大臺電資本額,以利於後續舉債;至於累虧則希望透過逐年攤提來解決。但臺電未來需面對的不只是2023年可能再虧損2,700億元,還有核四的2,820億元資產需填補,這兩項一加臺電就會立刻破產。
電價是否調整,政府有三個選擇,但三個選項都很爲難,第一、若電價全數調漲,對通膨無異火上加油,整體民生會更辛苦。第二、若電價只調整產業及民生用電大戶,則讓產業再度承受調漲壓力,最終產業仍會把電價調漲壓力轉移到消費者。第三、電價通通不調漲,代價由臺電吸收,但臺電承擔鉅額虧損,最終還是政府出手,等同全民買單。
平心而論,臺灣電價長期低於世界各國,若只靠政府補貼,臺灣自身競爭力也會無形中內耗。2050淨零碳排期程已訂出,且去年電價部分調漲後,「以價制量」效果顯著。明智的選擇應放手讓電價上漲,迴歸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