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極端不確定性疫情的風險和因應對策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出現英國變種病毒後,又陸續爲各國帶來新的衝擊。原來隨着疫苗陸續成功開發施打而逐漸鬆懈的疫情管制又再度上緊發條,政府、受害企業和民衆真的苦不堪言。
英國牛津大學院士約翰凱(John Kay)和紐約大學教授莫文金恩(Mervyn King),將不確定性分爲極端不確定性(radical uncertainty),和可解決的不確定性(resolvable uncertainty)。他們認爲我們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有些不確定性像謎題(puzzles)一樣,雖然不易破解,卻可以嘗試用機率分配來解釋,也可以採取某些手段來設法修正或消除。另一些極端的不確定性就像奧秘(mysteries),不僅事前意想不到,即使發生也不可能完全知道正確答案;仰賴數理模型、機率或統計數字來制定決策,其實也無濟於事。筆者認爲眼前困擾全球、已經爲全世界帶來經濟大災難的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正是極端不確定性的典型例子。
極端不確定性疫情究竟帶來了那些風險和負面的影響呢?首先,突如其來的疫情擴散讓許多人收入銳減或失業,生活難以爲濟,打亂了個人的生涯規劃(例如不能出國旅遊、就業或進修);其次,這波又急又猛又持久的全面性疫情風暴讓許多企業措手不及,迅速陷入經營困境,甚至面臨倒閉;對政府而言,爲了防範疫情擴散而不得不採取的隔離政策,形成封城鎖國,讓航空、旅遊、餐飲等行業遭遇亂流;而連串的紓困需求導致許多政府財政困難,經濟全面衰退。許多民衆、企業和政府面對此次極端不確定性疫情的重擊,簡直亂了分寸,爲了救急甚至採取了短視又有連串不良副作用的決策和行動(例如助長投機的股市持久護盤、美國川普政府早期對疫情威力的誤判和維持正常出入境的不作爲)。
面對此次疫情的風險和持續衝擊,我們該如何瞭解事件,如何找出關鍵因素,如何思考因應來減少或控制風險,並設法培養強化解決疫情問題的能力,想辦法規避或消除不確定性疫情的不良影響呢?筆者以爲、面對未來的極端不確定性,個人、企業與政府不可像往常一樣,單單運用判斷力與過去累積的經驗來決策,並且一成不變的依計劃行事。相反的,我們只能在這充滿未知的環境裹,儘量在壓力下依新的經驗法則蒐集資訊、認識風險,想辦法解釋疫情發展的來龍去脈,分析、推理、歸納,多運用想像力,保持樂觀與創意,並彈性應變、保有韌性來接納不確定性,全力訂定夠好的可行決策。
建議我們可以考慮採取的具體因應對策包括:
心理建設:設法瞭解不確定性,想辦法培養適應改變的能力(例如疫情下個人堅持佩戴口罩勤洗手,企業加強網路直銷,餐廳增加外送服務)。對於無法掌控的風險,設法以創意和進取心來避免風險、趨吉避凶(例如實施遠距教學、舉辦線上音樂會、開發更多不需人們面對面接觸的創新產品或服務等)。
IT防疫:更多運用網路、人工智慧、手機技術(如QR code、APP、機器人服務等)來監控人們流動、避免近距離接觸以防止疫情傳播。
數位轉型:儘可能採取網路行銷、應用自動化生產與服務,既能阻絕疫情擴散,又能減輕對企業營運的不利影響。
擁抱風險:個人、企業與政府仔細思考、認清風險並謹慎決策,制定穩健又有彈性的執行計劃,並隨時依環境變化與更多的瞭解來彈性調整(例如個人要如何因應疫情發展來調整保險與投資組合、企業如何調整人力資源、政府如何掌握疫苗採購與公平分配等)。決策考量應廣泛蒐集資訊,博採衆議(但在變化多端的不確定環境下應避免過度依賴專家的預測與模型誤用),尋求夠好、符合最大社會公共利益的最適化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