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綠色金融商品琳瑯滿目 各國將開始檢驗其純度

近年來標榜永續或ESG的金融商品可說是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採較廣義的估計,目前全球標榜永續的金融商品資產超過30兆美元,並且若依過去的成長趨勢,年底可能將超過100兆美元。雖然一切好像很美好,但也有越來越多人質疑現行標榜永續或ESG的金融商品缺乏標準定義,容易發生「漂綠(greenwashed)」情形,長期下來會有損ESG概念的健全發展

自願評比的ESG結果差異

2019年8月麻省理工學院教授Berg等人發表論文指出,目前世上最主要的五種ESG評比系統,對同一個公司進行評比,結果卻呈現高度分歧。這些評比結果的相關係數,從0.42到0.73不等,平均只有0.61。進一步分析發現,這差異有53%來自於缺乏一致性衡量標準,44%來自每個評比定義範疇的差異,另外3%由於不同的評比系統的加權做法。

也就是說,同一個公司在不同的評比系統,卻得到差距如此大的結果,這將使得該公司感到困惑,他們到底還要不要繼續投資改善ESG?再加上目前許多評比高度仰賴受評公司提供的資訊,缺乏可信度,因此近年來各國政府對此議題的規範越來越多,甚至都想提出更爲標準化的永續分類標準。

目前各國構想殊異

今年5月一些資產管理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所建議,針對標榜永續或ESG的金融商品做些規定。雖然沒有獲得積極迴應,但大西洋的另一端,歐洲議會卻在6月18日通過「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 Regulation)」,用以評斷那些經濟活動是符合環境永續,進而用來衡量每項投資符合永續發展的程度。此分類標準訂有六個環境目標,首先是溫室氣體減量,並列舉72種有助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活動,以及合乎標準的門檻。這項規定要求不管是股票型或債券型基金,不管有無標榜是永續型基金,皆要依其所投資公司的永續純度,再依持股比例,計算該基金的永續含金量,並且要公開揭露。用以導引資本流向符合永續發展的投資項目,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歐盟努力推動,也希望日後其制度可推展到各國成爲共同標準,但很明顯的加拿大馬來西亞澳洲巴西日本雖然也同意需要有明確的永續標準,但對制度設計卻有不同的看法。有別於歐盟訂出高標準的永續門檻,日本的「轉型金融研究小組(Transition Finance Study Group)」則提出「轉型標準(transition taxonomy)」,明列一些有助於轉型到低碳社會專案計劃項目,以利發債籌資,進而協助社會邁向更爲永續的方向。此外日本也將允許訂出分階段的目標,日後若無法達成這些目標則必須支付額外的利息

目前日本列出18項符合轉型標準的計劃包括: 燃煤電廠改爲天然氣生質能、普通燃煤電廠改爲超超臨界電廠(但不包括超臨界電廠改爲超超臨界)、天然氣電廠汰換管線以減少泄漏、天然氣改爲生物沼氣燃油車改爲燃氣、燒重油船改爲燃氣、船改爲太陽能風力、飛機改用生質燃料、建築進行節能與再生能源改造、棕櫚油種植改爲混合林、水泥減少熟料成分、金屬與玻璃增加再生料、塑膠食物容器改爲生物可分解、衣服使用再生材料、包裝使用再生材料或重複使用、覆育污染土地與其他。具體內容預計在2020年底公佈,但也強調不限於以上項目。

事實上,歐盟的Technical Expert Group on Sustainable Finance(TEG)也有一些專家主張將經濟活動分爲三類,分別是「顯著貢獻(substantial contribution)」、「明顯危害(significant harm)」與兩者之間。他們認爲只揭露符合永續活動的效益不夠,更應該制定「褐色標準(brown taxonomy)」,讓大衆知道哪些活動是對環境有明顯危害。這些活動在籌資過程,就應該特別慎重,或是增加其負擔。

由於跨國投資日益頻繁,因此若有一個統一的國際衡量標準,那可方便全球的投資者遵循。然而每個國家的產業特性差異懸殊,要制定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實乃不易,這是當前推動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