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資料共享與開放心態 協助創造銀行、企業、民衆三贏

2017年經濟學人發表專文指出「世界最具價值資源不再是石油,而是資料」,此文章引發國際廣泛的討論,無論好壞面向皆有,但由此可以看出在科技發展和應用更深入產業民衆生活之際,人們對於過去幾十年所認知的高價值資源產生巨大改變,對於以前較沒有特別關注的個人、企業或產業的相關數據資料,未來將逐漸成爲引領世界經濟向前的重要新資源,而資料開放運用讓企業有機會創造更多更新的服務,或將成爲推助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引擎之一。

國際顧問公司所提出的研究報告中,2013年曾針對開放資料(Open Data)可幫助產業經濟釋放更多產值提出相關估計,認爲當開放資料被成熟運用時,應可協助全球主要產業經濟每年增加約3.2至5.3兆美元的潛在價值。其中,消費金融有機會在開放資料運用的幫助下,每年多增加2,100至2,800億美元產值。另外,歐盟開放資料平臺於2020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在較樂觀的經濟成長預期情境之下,歐盟整體開放資料經濟規模可能由2019年的1,844.5億歐元增長至2025年的3,342億歐元,該研究也指出金融保險業是屬於開放資料經濟內,幾大重要且具高度潛力的發展產業之一。

開放資料在國內外並非是最近幾年才突然興起的新概念,2009年美國總統巴馬上任後就簽署「透明與開放政府備忘錄」,造就後來政府開放資料之成形與實施。國內政府對開放資料推動也相當早開始執行,2012年行政院決議推行政府資料開放平臺並於2013年網站上線,2015至2017年連續獲得開放知識基金會(OKF)的開放資料指標(ODI)第一名,可見國內政府在開放資料的執行情況相當受國際肯定。

在國內,開放資料的運用除政府將可釋出的資料開放之外,近幾年討論熱度最高也最受產業界期待的就是開放銀行(Open Banking)。開放銀行主要是銀行機構在獲取客戶同意之下,將所擁有的客戶資料進行分享,屬於私領域的資料共享,目前主要互通對象以第三方服務業者(TSP)爲主,而政府的開放資料則屬於公共領域。

目前國內金融業於開放資料的相關發展,將會逐漸進入政府和金融機構兩者資料開放同時並存且公私領域協作的趨勢。政府爲推動個人資料自主運用,讓民衆自由下載使用個人化資料或單次同意給予第三方運用,2020年7月國發會主導的「MyData數位服務個人化」平臺開始試營運。除連接政府幾大部會的個人資料供民衆下載之外,在試營運初期亦有本國銀行加入,而隨着數位化的發展推進,目前加入MyData平臺的國內銀行已來到10間以上,各間銀行分別提供貸款、信用卡開戶等線上金融業務服務。

在國內開放銀行方面,根據規劃主要分「公開資料查詢」、「消費者資訊查詢」、「交易面資訊」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不涉及消費者個人資料,以非金融交易面資訊爲主的「公開資料查詢」,如存款利率、ATM及服務據點等已在2019年10月「開放API平臺」上線時啓動,共23間銀行與6間第三方服務業者參與。

第二階段「消費者資訊查詢」則由集保公司扮演第三方服務業者的領軍金管會已於2020年12月核準6間銀行與集保公司,以及遠東銀行和遠傳電信分別合作辦理,預期隨着效果逐漸顯現,將會有更多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業者加入。由於集保在證券角色與功能,未來對於開放銀行進一步邁向開放金融來說,對銀行和證券來說皆有望獲得正面助益

無論是開放資料或開放銀行,要能創造更多元服務的關鍵在於「資料賦權」,意即要讓民衆覺得在隱私可管理、風險可控制、存取方便等前提下,願意將資料提供出來並進行活化。未來個人資料可能不再被企業單獨擁有,大衆可按照需求跨機構流通,進而創造一波新的商機。若以目前開放銀行僅銀行分享資料,而無法從其他產業取得資料來看,運用上或許相對較爲狹隘。然而,若未來開放銀行能逐漸提升至開放資料層次,電信、零售醫療或其他產業也分享資料,大家秉持開放心態與開放思維,並與政府各部會和機關的資料串聯,建立起資料經濟生態圈,則或許可以創造銀行、企業、民衆三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