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全日制,停招!

近期,2所211官宣,停招全日制!

西南大學官網發佈公告:“經濟管理學院從2024級開始,調整會計碩士培養方式,即由全日制調整爲非全日制”。

此前,東北林業大學在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調整公告中明確,工業工程與管理專業調整爲非全日制,全日制停止招生。

隨着多所高校有關2024考研招生政策的陸續出臺,對考生考研抉擇產生重大影響的變化引發一波又一波輿論關注。其中,停招全日制的話題堪稱輿論頂峰,一場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正加速進行。

春天

曾經,一句“非全研究生=本科生”的背後,是非全日制招生的頻頻“遇冷”。

據中國教育在線2020研招報告顯示,六成左右考生不願意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願意把非全日制作爲備選項;同時,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專業招生計劃,部分專業存在無人報考、無人上線、考生不願調劑到非全等問題。如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計劃招生人數降至1800人,而在非全日制首次納入統考的2017年,計劃招生數爲3400人,2020年較2017年縮招1600人。

圖源:中國教育在線

但近三年,這一現象已然發生了轉變。

新東方年初發布《2023碩士研究生招生數據解讀報告》顯示,2023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數穩步增加,這表明學生對這一研究生類型的接受度相較之前有所提升。

有媒體報道,在2023碩士研究生報考中,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增加。以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爲例,非全日制研究生規模逐步擴大,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330人,全日制研究生187人。

這一轉變,正是由於在國家支持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對招生計劃進行調整,部分專業大幅擴招甚至是隻招“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有高校進一步擴大了非全日制的招生範圍。

夾縫

然而,事實證明,“非全”改革不會一蹴而就。

受限於認識、政策、管理等各方面的問題,即便國家層面多次強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其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仍有一些困在非全日制身份裡的應屆畢業生,就業時要和全日制同時競爭,在社會上的認可度卻不及全日制畢業生。

2020年,首屆統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走向社會。一年後,國務院督查組明確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不平等對待的現象的確存在,求職受限制。在就業市場,甚至存在“學碩>全日制專碩>非全日制專碩=本科生”的鄙視鏈,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的話題屢出不窮。

曾有多位學生反映,有企業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甚至有大型國企HR表明“校招時學生的學歷、成績及實踐是硬性條件,如果非全和全日制都是一樣的,爲何不去讀全日制?”可見在用人單位眼裡,非全與全日制的水平存在很大差異。

在“宇宙的盡頭”,公考中明確要求“全日制”的也不在少數。2022年,黑龍江省教育廳在全省範圍內公開遴選公務員,其中規定的資格條件之一是,“具有國家統一招生的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並取得相應學位”。將“非全”排除在外,也將非全日制學歷的就業問題,再次擺到公衆眼前。

還有的省市對高校畢業生一次性就業安家補貼也用全日制、非全日制作區分,使得非全日制畢業生享受不到相應的補貼,如此做法備受詬病。

一碗水端平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採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也就是說,非全日制僅代表教育形式的不同,教育部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僅僅是在招收環節上要統一標準,在培養,畢業等過程中同樣要求堅持統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發佈,強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試招生依據國家統一要求,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保證同等質量;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印發,其中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向勞動者提供平等就業機會;2022年,人民網評提出,“在人才使用上應該‘不拘一格’。如果設置條件過多,乃至任性設置羞辱性條件、故意標註歧視性條款,則不僅不利於人才脫穎而出,更有可能觸犯法律。”

這些要求並非空話。實際上,高校的一些專業,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要求上,是與全日制培養要求完全一致,嚴把生源質量、嚴抓培養質量,真正做到保證“非全”和全日制同等質量、同等含金量。

同時,在許多高校壓縮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情況下,衆多非全日制研究生本就是原報考全日制研究生的這些考生,在選擇優秀高校時的另一條路徑。

20世紀美國的碩士教育被稱爲“毫不聲張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成功是對美國社會、產業需求的直接貢獻,而其中非全日制教育對高校所在州的貢獻巨大。

如今,非全日制已是我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大重點,它是社會需求的產物,而非“遊手好閒、荒度學業”的標籤。既能給更多人學習發展的空間,同時也爲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輸出更多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未來高校研究生教育成爲非全日制的專場,未嘗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