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進度落後再推綠能專區? 環團籲:先提出區位規劃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光電的推動要有社會、在地居民理解與支持才能順利推進,呼籲應先提出「能源用地白皮書」再談「綠能發展區」,並支持部分案場應納入個案環評標準。(林良齊攝)

依行政院規劃,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因此多個縣市大規模開發光電,但引發多起爭議,甚至頻頻傳出光電蟑螂,近期更傳出要推動「綠能發展區」加速推動,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光電的推動要有社會、在地居民理解與支持才能順利推進,呼籲應先提出「能源用地白皮書」再談「綠能發展區」,並支持部分案場應納入個案環評標準。

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全臺光電約完成10.22GW(地面型3.97GW、屋頂型6.25GW),距離2025年的20GW(地面12GW、屋頂8GW)中仍有目標,其中地面型進度更是落後。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主任蔡卉荀表示,政府曾開放農棚光電,但遭質疑假種田真種電後緊急喊卡,蔡政府2016年起開始推動不利耕作地、鹽田等等設置光電,遭質疑光電毀農後,農委會在2020年7月關閉小2甲農地變更、並開始推動漁電共生,但近期漁電共生也衍生多起爭議,經濟部因而承諾擬定「能源用地白皮書」,未料在白皮書未推出之前,再度傳出要推動綠能發展區加速推動。

蔡卉荀說,社會關切的「區位評估與選址」、「農漁產業配套」、「生態保育對策」、「社區知情及公民參與」等…機制還看不到,政府就要放寬農業與土地相關法規,讓人懷疑光電政策未記取過往的教訓。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樑聖嶽說,目前臺17線西多處土地遭指爲「低地力」區,可望設置光電,但與林務局公佈的「國土綠網區域保育軸帶」重疊,政府並未說明保育對策,光電設的設置需要明確的規劃與總量管制,以減輕對西部沿海生態的衝擊。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蔡中嶽指出,無論藍綠都支持再生能源發展,但光電蟑螂事件一再發生,代表機制上有問題,呼籲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及行政院應系統規劃取代各自找地,以從制度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