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種紅樹林減碳 學者籲暫緩

環境部近期審議海草牀、紅樹林等海洋碳匯方法學,但學者認紅樹林碳匯有疑慮。 圖爲新竹的新豐紅樹林生態保育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境部近期陸續審議「海草覆育」及「紅樹林植林」等海洋碳匯方法學,引導企業參與減碳與維護生態。但學者憂心,外來種的紅樹林讓泥灘地的物種多樣性下降,政府與企業不能爲了碳匯而破壞生態,呼籲主管機關暫緩相關碳匯方法學的審查。農業部表示,紅樹林植林的碳匯方法學確實有碳匯的效果,但並非國內所有泥灘地都要種紅樹林。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與專家學者共組「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團隊」,昨表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廿八個子法中沒有和碳匯相關的子法,擔憂政府將碳匯當作「救命稻草」,或以其他損害生態的方式強推增匯計劃。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研發長林惠真表示,種紅樹林有部分碳匯效益,但對生態破壞很大,呼籲政府重視「溼地保育法」精神,在對的地方減碳,紅樹林損及自然海岸等方式強推增匯的計劃必須停止。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施習德表示,外來種的紅樹林碳匯貢獻有限,固碳功能也被過度誇大,卻對原生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長莊老達表示,紅樹林植林的碳匯方法學確實有碳匯的效果,會慎選植林地點。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近期也有學者針對紅樹林碳匯提出相似意見,都會在方法學審查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