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強調特殊性 中國經驗難推向世界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首任院長鄭永年。(新華社

鄭永年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過去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是長年致力於中國內部轉型及外部關係研究的中國問題專家

鄭永年撰文指出,很多中國人所不能理解的一個問題:「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輝煌成就,當我們認爲這是中國製度優越性的表現時,爲什麼西方對中國的成就產生恐懼感並對中國的制度進行妖魔化?」

鄭永年分析,這與「中國敘事」的方法有關,中共在處理中國化國際化的關係時,善於把中國問題置於世界背景之中,從世界經驗中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同時,也強調世界方案的中國化,形成了「世界問題、中國方案」。

鄭永年表示,這與很多發展國家形成了鮮明對照。很多發展中國家往往照抄西方模式,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結果就是失去了國家的獨立性,和西方形成依賴關係。但對中國而言,因爲中國是通過學習國際經驗得到發展,中國模式因而具有了「世界性」;同時因爲中國不照抄任何一個國家的經驗,而是通過消化融合到中國經驗,保持了「中國性」,也就是獨立性。

既然「世界問題、中國方案」的經驗是成功的,爲什麼中國的敘事話語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鄭永年指出,中國的敘事話語沒有直接反映這些成功的實踐,知行不一。人們在聚焦和宣揚中國性與傳統性的同時忘記了現代化國際性。在強調「世界問題、中國方案」的時候,忘記了實踐中的「中國問題、世界方案」。過度強調了「特殊性」,而忘記了「普遍性」,忘記了中國所具有的「特殊性」就是從「普遍性」發展而來。

鄭永年認爲,一旦過度強調「特殊性」,「中國敘事」話語就會充滿民族主義或者民粹主義色彩。明明具有普世性,卻說成只有特殊性;明明是中國在吸取了他國成功經驗或者失敗教訓基礎之上的實踐,卻說成和外國經驗的「對立」;明明是在用中國方式實現普世價值,卻無端去蔑視和批評普世價值。這不僅扭曲了中國的實踐,解釋不了中國的實踐,更促成和外在世界的對立,甚至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