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中國航太商業化規模 2025增至306億人民幣(2-2)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大陸航太商業化呈現爆炸式的成長。粗估,至2020年11月時,中國大陸已有160多家相關從事業者。其中,更是有半數以上是在過去7年所成立的。這些航太業者承攬的業務,包括從衛星製造,到火箭發射不等。樂觀派認爲,中國大陸航太事業未來發展將勢不可擋。由中國大陸政府出資的航太智庫也表示,2018年投資在這些民營航太金額爲35.7億人民幣約5.5億美元,不過到2025年時,可望超過306億人民幣約47億美元。(以下文接2-1)
還有,相關法律條文不足,更爲中國大陸民營航太業者未來發展,更增添諸多不確定性。儘管2013年人大時,立法計劃納入一項相關條文,但中國大陸還是沒有一套完整的航太法律規定。
在亡羊補牢下,2019年相關航太商業化立法,這才又跨出另一步,但還是有許多模糊地帶尚未釐清。例如,私有航太業者是否可興建自己的火箭發射臺,或者必須得借用解放軍四個發射臺的其中一座。
同時,中國大陸一些民營航太業者,在火箭發射方面也不是很順遂。三傢俬人航太公司中有兩家,例如零壹空間科技(OneSpace)與藍箭(LandSpace)在唯一一次軌道發射就以失敗收場。至於其它的中國大陸同業雖表現好很多,但2020年7月與9月有兩次的航天科工火箭,以及2021年2月的星際榮耀,都慘遭滑鐵盧。
從前述火箭發射失敗也可看出,中國大陸實力目前是難與歐美大國並駕齊驅。至於創新程度來看,中國大陸也是比較欠缺的。事實上,中國大陸業者幾乎僅能出產一些小型,使用固體燃料,以及一次性的火箭產品。而發射成本方面,也根本無法與美國SpaceX相比。
航天科工火箭雖宣稱,一公斤酬載將自己快舟一號運載火箭,送入軌道平均成本爲一萬美元,最後也壓低至五千美元,但跟SpaceX的獵鷹九號所出示的牌價每公斤2720美元,或者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的1410美元相較後,頓時高下立判。
在未來幾年中,中國航天要有突破性技術的話,幾乎肯定是由傳統國企一手包辦,而不是這些私人民營業者。因爲,像中國航天(CASC)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擁有數十年經驗,來自政府穩定金援,擁有數千位員工,數十個實驗室與諸多子公司,以及已有一套高科技產品與服務規模。不過,這些航太國企都會把最好產品與最佳服務,貢獻給解放軍與將政府部門,而不是民營或國際客戶。
其實,民營航天業者加入市場,也是有一些象徵性的競爭意義。因經商業化航太業者,也會殺出一條血路,找到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屬於自己的利基點。
不過,這些民營商業化的航太業者,現在並不是扮演領頭羊角色,而只是中國大陸航太戰略計劃中的備胎而已。因此,中國大陸航太即使已商業化,目前來看,無論在產品價格破壞或產業創新能力方面,都不太會讓國內外有爲之驚豔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