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打造「地獄景象」 美軍敢不惜一戰?(譚傳毅)
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日前受訪證實,美軍近2年試驗的「地獄景象」(Hellscape)無人載具作戰概念,是針對臺海。圖爲美軍MQ-9無人機。(圖 / 美國空軍)
美國分析員羅金(Josh Rogin)在《華盛頓郵報》專欄撰文〈美軍計劃「地獄景象」阻止中國大陸攻擊臺灣〉稱,中國大陸一旦攻臺,美軍將在解放軍艦隊穿越臺海時,在臺海部署數千艘無人潛艇、無人水面艦艇和空中無人機,爲美國、區域夥伴及臺灣軍隊爭取時間。
文章使用「地獄景象」(Hellscape)描述未來臺海戰場,實在令人驚恐。我們不能懷疑美軍制造「地獄景象」的能力,但是解放軍「反地獄景象」能力同樣可怕,到底誰將勝出?結局令人好奇。
地獄景象其實就是分散式作戰
所謂的地獄景象,其實就是美軍倡議多年的分散式作戰。我們不再贅述分散式作戰的本質與現象,結論:美軍以數千艘無人艇與無人機分散在各處,戰時(武統戰爭)則出動干擾並打擊解放軍武統部隊。
無人艇與無人機分散式作戰數量極多,必然是集羣(蜂羣)作戰,而且必然以人工智慧(AI)爲基礎的作戰模式。若無AI介入,指揮官將無法因應解放軍兵力而調動相對應無人艇,即使失敗,也能迅速重組兵力應對。
同理,解放軍指揮官也基於AI決策,迅速反應。兩軍比拼的是雙方AI的「聰明度」;這個聰明度不僅存在於指揮部門,更是基本作戰平臺的必備。例如大疆民用無人機,僅僅是民用而已,玩家在關閉遙控器電源之後(類比被幹擾),該無人機仍能夠自動返回起飛點,無需額外控制。
只是民用無人機就具備反干擾能力,何況是軍用無人機?無人機都能做到反干擾,更何況是機動能力更差的無人艇?基於反干擾,難道不會出現干擾型無人機與無人艇?既有干擾與反干擾能力,何不設置通信型、預警偵察型、指揮型、打擊型無人機與無人艇?
事實上,解放軍對於無人載臺建設不遺餘力,再怎麼說,無人載臺的基本精神正是過去解放軍所擅長的「游擊戰」:在外線、從多點打擊敵人,打了就跑,絕不戀戰,也就是累積無數個小勝爲大勝。這種作爲需要無比的定力與耐心,絕不能貪圖速勝。
光是看到這種敘述,就知道非常「中國」。現在的美軍是「腫了麼」?居然「墮落」到游擊戰的層次?首先要質疑的:美軍或美國政客的耐心夠嗎?在一擊失利之後,還有勇氣重整兵力再戰?雖然陣亡的是機器、不是人,毫不心疼,然而,損失的不只是機器而已,更重要是政客與軍人的顏面!
其次,「無人作戰」必然涉及多領域無人載臺,文章提及了無人艇與無人機,表示作者非常重視兩者的協同作戰。但是,無人艇與無人機協同作戰之困難度,正和美國海軍與空軍之間的隔閡一樣大。光是指揮作戰就是個大問題:誰來指揮無人艇與無人機?
美國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對中國進行軍事打擊(特別是在臺海),等同於向中國宣戰,戰爭規模絕不僅止於無人載臺而已,必然是全面(非核)戰爭,美國做好準備了嗎?或者,美國只打算把無人載臺當作「炮艦外交」的工具而已?
關於「解放戰爭」,如果真有這回事兒的話,絕對是場大型戰爭,而且所有的解放軍兵力都會參與,連武警也不例外;中央軍委是最高指揮作戰機構。美軍作戰機制呢?誰來指揮這場大型戰爭?以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可能還不足以成事。
數量不得不爲制勝關鍵
蘭氏平方律(Lanchester's Square Law)曾經指出,如果敵對雙方實力相當,那麼數量多的一方將具較高的勝算。
假設美軍和解放軍AI的聰明度不分軒輊,而解放軍無人載臺數量遠大於美軍,那麼解放軍獲勝的概率遠大於美軍。美軍計劃建設數千艘無人艇,東西在哪兒還看不到,只看到若干無人艇樣品,那麼解放軍的無人艇又在哪兒呢?
美中兩國最大的區別,就是美國慣於吹大喇叭,而中國則是「惦惦吃三碗公」。中國的「三碗公」存在北從遼寧南到廣東衆多造船廠,連內陸省例如湖北與安徽都有許多造船廠。一旦開啓量產模式,在數天之內,將會出現數以萬計的廉價無人艇(包括無人機),而美國的量產模式呢?除了AI聰明度之外,雙比還拼工業生產能力!
最近大陸媒體高調展示人形機器人以及機器狗,中國人非常保守,特別是在軍工領域。媒體已經展示的軍事產品,通常已經出現若干時日、或已成軍許久,到底多久還說不準,反正已經存在就是了。
這些戰鬥機器人給我們什麼啓示呢?在未來武統戰爭中,戰鬥機器人將和各種無人載臺(無人艇、無人機、無人潛艇)協同作戰。而解放軍無人作戰必然在獲得制空權、制海權、制電磁權(三權)之後,纔會發起。
這「三權」之獲得,表示美軍無論分散在何處的兵力聯繫都被切斷,數千艘無人艇將成爲數千只無頭蒼蠅,還如何作戰呢?美軍與解放軍制電磁權能力如何,外人無從得知,但從若干細節可窺知一二。
例如2023年12月,美軍雷根號航母以及林肯號航母企圖包夾正在東海外海操演的遼寧號航母,結果遼寧艦航母編隊繼續進行操演,而美兩艘航母編隊返港。據聞,從日本橫須賀港出海的雷根號航母遭到解放軍無人機「圍觀」,林肯號航母遭到電磁製壓,分別返港。如果遼寧艦編隊電磁能力很差,早在美軍出動兩艘航母之前,就應儘早結束操演返港。
2022年6月,澳大利亞空軍P-8A反潛巡邏機遭解放軍軍艦鐳射照射,導致若干機員暫時性失明;不久之後,澳洲另一架P-8A遭解放軍殲-16施放鋁箔條,導致該機必須緊急空中停機,避免發動機吸入。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解放軍對付西方國家軍機軍艦的方式極多,這無非是解放軍指揮部門的謀略、以及AI推理與決策能力超越於西方軍隊。如果美軍AI不如解放軍聰明,在數量上又無法與之匹敵,再怎麼驚恐的「地獄景象」也只是電影情節而已。
美國只剩一張嘴
最近有兩條新聞非常能夠說明,如今的美國只剩一張嘴:聯合利劍2024A、以及香格里拉對話會(簡稱「香會」)美中論劍。
講白了,如今香會的美中論劍純粹就是打嘴炮、講狠話,道理非常簡單:聯合利劍2024A軍演戳穿了美國嘴炮。
聯合利劍可是實打實的軍事演習,按常理講,過去只要解放軍演習,美軍必然派遣偵察機或偵察船「陪練」,怎麼這次美軍啥都沒派?說好的「航行自由」呢?是不敢還是不願意?而只能在南海與菲律賓聯合軍演,媒體想過度解讀都做不到,有本事就和解放軍正面對決!
廉價的威脅、昂貴的諾言
嘴巴上的威脅是最廉價的,因爲我不必付出任何成本與代價。不涉及真實的武力使用,就是嘴炮,就像威脅對手:如果你犯錯,就要打屁股。這是故意使對手害怕受傷害的行爲,就看這個對手是否害怕被「打屁股」,也就是我兌現「打屁股」承諾的能力,當然,我也可以不兌現承諾,端看對手怎麼判斷。
威脅最廉價的地方就在於此:由於我不必兌現承諾、並付出任何代價,因此,任何威脅性的語言可以隨便講。例如在聯合利劍2024A軍演之後,拜登總統於5月26日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之上聲稱:「我一向樂意在需要使用武力時保護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盟友、我們的核心利益」。
怎麼解讀「需要使用武力時」?這句話是個「威脅」、或是個「承諾」?所謂「承諾」,是指應允自己的話,而必須履行與兌現的承諾。「必須使用武力時」本身是個條件句,只有在認定有必要時,纔會使用武力;若無必要,就不一定會使用武力。
想要兌現承諾,一定要界定並劃下一條紅線,只要越線,就得接受「懲罰」。懲罰是兌現承諾的充分必要條件,沒有懲罰的語言,就是「威脅」。很明顯從拜登眼中看來,使用武力並不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情,而是一個「威脅」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當具體使用武力的方式與時機都語焉不詳,我們怎麼能相信武力使用的可信度有多少?甚至我們懷疑美國使用武力的能力夠不夠?意願強不強?總統可以模棱兩可,因爲這是他對兩岸關係戰略模糊的表態,絕非戰略清晰。
在技術問題上,且看防長奧斯汀在5月31日香會時怎麼說的:「與中國開戰,既不是迫在眉睫,也不是不可避免。因此,大國領導人需要繼續共同努力,確保雙方能夠採取措施,減少誤判和誤解。」
正在選舉的拜登講狠話,而技術官僚奧斯汀卻講着四平八穩的官話,無論雙方角色爲何,一件事情是肯定的:美國不會也不願意承諾武力介入臺海。
相反的,看看2022年香會時,魏鳳和說過的話:「中國『不會爲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退縮』,如果有人敢把臺灣分裂出去,中方『一定會不惜一戰,不惜代價』」。今年香會董軍的話:「誰敢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
從美中兩國防長的話中可以看出,面對中國防長「不惜一戰」的承諾,美防長奧斯汀連使用武力的「承諾」都不敢許下、甚至於連威脅性話語都沒有,誰還會相信美國呢?
如果美國真有意願武力介入臺海,至少應該派遣一兩個航母戰鬥羣到臺海1000公里以外海域「觀戰」吧?再不濟,也該派遣偵察船「陪練」吧?美軍現役偵察船包括海洋監視船、海洋測量船、導彈觀測船等29艘,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有10艘,空中偵察機更多,怎麼連1艘、1架都派不出來?美軍在「示弱」嗎?
結論
美軍當然不是示弱,而是美軍真的不行了。美國既無勇氣與中國打一場大型戰爭,又無可用以威懾解放軍的工具,只剩下一張嘴了!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