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領銜”耐心資本,股權投資進入長期時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啓 北京報道

自今年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以來,成效顯著。

近日,上海宣佈組建總規模100億元的未來產業基金,以政府投資引導的方式提振早期科技投資市場信心,促進創新源頭的優秀成果轉化爲新質生產力。此次100億元由上海市財政全額出資,基金期限長達15年,還可根據情況申請延長3年。據瞭解,該基金有政府引導、長期支持、寬容失敗等等特點,對於需要通過長週期才能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企業來說尤爲可貴。

在未來產業的發展中,耐心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那些具有戰略意義但尚處於早期階段的新興產業,不但前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積累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回報週期較長。只有爲這些前瞻性產業提供成長的土壤,才能助力其在技術成熟時能夠迅速佔領市場,推動我國在重大領域的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政府投資基金進入長期資本時代

從2015年前後政府投資基金井噴式涌現,在股權投資市場的身影活躍度不斷增強,已成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升級、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政府引導基金存續期普遍是“5+2”模式,整體在7年左右。

然而,隨着依靠房地產、出口和大宗商品驅動經濟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開始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增長的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尤其是突破性的技術發展,依賴於深厚的基礎研究、開放的創新環境,以及強大的技術轉化能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資本投入。像半導體、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這些行業裡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從研發到應用,再到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動輒需要一二十年。過往的基金存續期限已經不再能滿足當下的投資需求,延長基金的存續期是成了政府引導基金不約而同的選擇。

某國資平臺負責人表示:“對於國有資本來說,耐心資本和盈利不但不矛盾,而且完全是可以做到統一的。如果是真正的高質量創新投資,一定是能盈利的,並且回報水平一定會遠高於那些創新性不足的投資。國有資本不能因爲風險大、週期長就將這些項目拒之門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國有資本理解長期投資的價值,也願意爲之投入。”

2023年11月,深圳市成立20億元科技創新種子基金,委託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其中在存續期限上,種子基金打破了此前5到10年的慣例,存續期延長爲15年。今年6月,江蘇省成立總規模達500億元的江蘇省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該基金存續期15年,其中投資期7年,退出期8年,延長期2年。2023年底,註冊資本爲110億元的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二期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存續期更是長達17年。

不僅是新設立的引導金將存續期限設定到15年,更早成立的也紛紛開始將存續期延長。同樣是6月,浦東科創投資基金將基金存續期限由十年變更爲十二年,其中投資期限由5年變更爲7年,該基金成立於2019年,首期規模55億元,原本結束的投資期進行了2年延長。浦東科創投資基金方面表示,此舉將有助於整合利用各方優勢,發掘投資機會,通過專項投資和市場化管理,提升公司資本運作能力及效率。

國有投資容錯免責機制不斷完善

延長基金存續期只是耐心資本的一個方面,同時國有投資制度的不斷完善也不容忽視。由於缺乏市場化激勵機制與容錯機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有創投和政府引導基金持續健康發展。但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國家還是各地政府,在完善國有投資容錯免責機制上明顯加速。

今年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對於國有投資的容錯和免責機制再度重點提及。其中,分別從國有投資做LP和GP的角度明確指出:“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覈、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健全符合創業投資行業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國資創業投資管理體制和盡職合規責任豁免機制,探索對國資創業投資機構按照整個基金生命週期進行考覈”。

此外,北京、上海、廣東、廣西、山東、四川等多個省市的國有投資容錯免職機制都在不斷完善、細化,更加能夠具體落地。9月6日,湖北省國資委發佈的《湖北省國有企業容錯免責事項清單(2024年版)》圍繞企業科技創新的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明確了容錯免責的情形,“在種子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投資業務中,如實報告已知風險,因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發展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導致投資失敗,造成投資損失的”等措施,激發國企科技創新的熱情。

上述負責人看來:“國資做市場化創投,經歷一個各方面制度、機制不斷革新、進化的過程是必然經歷的,國家、政府在支持國資做市場化創投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優秀了。要不是國家和各地政府的允許和鼓勵,也不會有過去10年各地國資投資平臺的不斷髮展壯大。”

LP投顧發佈的《國有創投及政府引導基金激勵與容錯機制調研報告》顯示,國有投資機構容錯機制建立的比例逐年上升,LP投顧高級投資經理劉婧然透露,“根據最新數據這個比例已經超過六成。不過大部分還是停留在框架性的規定上,並沒有非常具體的落地細節。”她分析,“國有投資參與到股權投資市場的時間不過十來年的時間,而國有投資的容錯、免責機制的設立是涉及上至頂層設計下至具體運行機制一整套制度的調整,要平衡到監管部門、投資機構、企業方等多方的訴求。雖然在較短時間內就有具體可操作的機制很難實現,但大家都在積極探索可行的方案”。

銀行、保險活躍度上升,耐心資本不斷壯大

發展耐心資本不能只靠政府投資基金,同樣離不開國有資本以及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今年以來,保險、銀行在股權投資市場的活躍度不斷提升。

執中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共有37家險資投向45只基金,出資金額高達1025億元,高於去年同期。據公開報道,已有多家險企參與設立私募股權基金,其中不乏百億元級基金。比如近期深圳市政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落戶深圳市龍崗區,出資額爲100億元,其中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比例達到94.49%。之前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國壽投資公司長江壹號項目落地,基金總規模達100.04億元;中國人保集團旗下人保資本聯合人保財險、人保壽險、人保健康險公司成功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的人保現代化產業投資基金。

保險資金屬於長期投資資金且相對穩定,有助於VC/PE開展跨週期投資。是股權投資市場中最優質的LP,一直以來都是基金管理人重點爭取的對象。9月8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

同時,銀行對於股權投資的參與度也明顯上升。上個月,中國銀行發佈消息稱,已經成功設立了目標總規模300億的科創母基金,該母基金將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今年更早些,工商銀行旗下工銀投資接連設立了三隻基金,分別爲綠工融金投綠能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北京國能工融強鏈股權投資基金、新疆工融雙碳股權投資基金,三隻基金共計規模約260億。

6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春臨在國新辦發佈會上指出,“我國是銀行主導型的金融體系,銀行業資產佔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重超過了90%,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引導銀行加大對科技創新和創業投資的支持力度,可以說還有很大的潛力。”

但值得強調的是,隨着險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加速進場,LP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化,爲股權投資市場帶來源頭活水的同時,也對基金管理人在風險控制、項目篩選、投後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