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疫苗之外 治療藥物的採購及分配也很重要(陳宜民)

在這波治療新冠肺炎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已獲美國緊急使用授權的新藥在臺使用,成效與國外報告相似,有些抗體藥物可用於輕症患者,且療效顯著,用在重症患者身上,可降低死亡風險以及插管接呼吸器的必要。(圖/路透社)

臺灣截至7月8日,新冠肺炎確診民衆共有15149位,不幸過世的有718位,佔4.74%。如果比較縣市死亡率,以基隆市最高,達7.2%,其次是臺北市的5.7%,新竹縣的5.6%及新北市的5.3%。

根據張上淳教授疫情指揮中心7月5日的記者會說明,從5月11日至7月4日臺灣的COVID-19重症患者,被治癒的比率達75%,也就是每4位重症可救活3名,顯示臺灣的醫療水準一點都不遜於歐美先進國家。然而目前隱而未現的問題是,治療藥物的採購與分配資訊不夠公開透明。

在這波治療新冠肺炎的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已獲美國緊急使用授權的新藥在臺使用,成效與國外報告相似。但國人可能只知疫苗能有效避免重症;而瑞德西韋則可治療重症患者,卻不曉得由美國禮來藥廠及Regeneron藥廠所製造的抗體藥物可用於輕症患者,且療效顯著。

由張上淳教授在記者會上的分析得知,雙北地區從6月19日開始使用上述新藥給64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結果只有1位演變爲重症。這羣患者中有86%(55位)的年齡大於60歲,且都有慢性疾病,然而均可獲致良好的治療成效。此舉無異於直接打臉疫情指揮中心,之前把Covid-19的高致死率,都推給中老年齡,其實是疾管署食藥署未超前部署,採購足夠的治療新藥供醫界使用,以致五月中旬,爆發社區感染時無藥可用。

本人試算過,如果這些單株抗體新藥能早一個月戰備在庫,面對這波的疫情,起碼可減少140人喪生。近期這1萬3千名確診中,60歲以上佔了三分之一,約4000人,其中20%爲重症,有800人;而重症患者的致死率約25%,亦即有200人死亡。然因實證研究顯示這批已獲美國緊急使用授權的新藥(Bamlanivimab、Etesevimab 與 REGEN-COV,注:已收錄於疾管署網站 (2021.5.14更新)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牀處置暫行指引第十版」中),具7成防制重症之效力, 如果能及早投藥,這兩百名患者中就有70%可獲救。

據悉抗體新藥在感染後的十天內使用最有效,如同海岸防衛隊,在敵人一上岸就把它殲滅。應該是要給集中檢疫所的駐診醫生開給輕度和中度的確診病患,尤其是還不需要使用氧氣,但具高危險因子,如有慢性病的65歲以上患者。而瑞德西韋則是用會喘、須要氧氣機,但尚未插管的病人,最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調查,目前縣市衛生局及醫療院所對使用瑞德西韋,較單株抗體新藥容易,因爲新藥須向中央申請核可,纔有機會取得。有鑑於疫情期間各醫療院所均有人流減少之情形,建請健保署將Etesevimab與REGEN-COV等治療新冠肺炎的新藥列爲健保用藥,並強化第一線臨牀醫師對新藥的認識與運用,才能拯救更多人免於死亡的威脅

身爲醫者衷心期盼高層同理心看待必須與死神拔河的人們。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組召集人

※以上言論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