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年俗風情展:打撈中國年畫裡的傳統文化記憶
年畫是中國農曆新年最具代表性的年俗裝飾之一。門上張貼春聯,屋裡貼上年畫,中國年的熱鬧氣氛就顯現出來了。
1月30日,“錦畫納福康”——第十五屆海上年俗風情展在上海市羣衆藝術館拉開帷幕,爲市民呈現中國年畫裡的傳統文化記憶。
守護年畫就是守護我們的傳統記憶
“春節有很多文化符號,傳統年畫是年俗中最爲靚麗的名片。”上海市收藏協會創始會長吳少華表示,年畫有千年歷史,傳承有序,流派衆多,是春節重要的文化載體,本次年俗風情展選擇年畫作爲主題,是希望用年畫展示喚起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守護年畫就是守護我們的傳統記憶。”
年畫是中國繪畫中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是世俗生活的生動寫照,因爲是在年節張貼,張貼後又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一樓主展廳以“年畫小史·古藝之花”、“花樣年畫·一紙呈祥”、“海派年畫·靚麗名片”、“春節年俗知多少?”四大部分爲主線,介紹了中國傳統年俗,尤其是年畫的歷史,一張張年畫、圖片和物件,勾勒出年畫的記憶脈絡。
年畫製作起源於河南開封的朱仙鎮,到了明代,家家戶戶掛年畫的風俗開始盛行,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四川的綿竹,山東的濰坊成爲年畫四大家;清代以後年畫更普及,四大家之外,福建漳州、山西的平陽、重慶的浮樑、河北的武強年畫等流派也深受大衆歡迎。在展覽現場,觀衆可以一窺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年畫流派作品
年畫大多主題喜慶,蘊含祝福之意。吳少華介紹,在諸多年畫流派中都有出現的門神,就體現了人們希望生活中有神靈保護的願望,年中常見的童子形象,則是象徵百姓希望家中人丁興旺、後繼有人,魚、靈芝、元寶、石榴等形象,都蘊含口彩,體現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吳少華以現場一幅《趙公鎮宅》年畫舉例,財神趙公明也是年畫中的常見人物,在年畫中,趙公明手執財神鞭,騎着一頭老虎,“‘虎’諧音‘福’,趙公明用財神鞭打虎,寓意‘把福留下’。”多層次的諧音、豐富的寓意組合,是年畫常見的表現形式。
到了清晚期,蘇州桃花塢的年畫藝人南遷上海,在上海城隍廟西面的舊校場路一帶製作年畫,形成了新流派——小校場年畫。進入上海這座十里洋場,傳統面向農業社會的年畫也悄悄發生了變化。在小校場年畫中,上海的民俗風情、新聞、時事都能入畫。
小校場年畫
現場能看到《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圖》《西國車利尼大馬戲空中懸繩大戰圖》和《豫園把戲圖》等作品。在《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圖》中,坐西洋馬車、撐陽傘穿歐式衣裙的婦人成爲年畫的表現主題;在《西國車利尼大馬戲空中懸繩大戰圖》中,從外國傳入的馬戲入境年畫,空中飛人等內容充滿異國風情;《豫園把戲圖》表現了當年豫園的場景,觀衆會發現原來當年九曲橋下的湖面上還可以乘船,各種雜耍栩栩如生,百年前的西洋鏡今猶在。小校場濃縮了時尚都市風情,既沿襲傳統又超越了傳統,也是存世時間最短的一個流派。
19世紀末,在中國傳統木刻年畫之外,西方現代印刷技術也加入了年畫的生產行列。上海的“月份牌”就是其中的代表。19世紀70年代,上海的一些報館、彩票行、輪船公司開始向客戶贈送或出售具有日曆功能的廣告畫,這種廣告畫用擦筆畫,上淡彩,加上月份,通過現代印刷技術印刷出來,叫做月份牌年畫。時裝美女、十里洋場的摩登生活和時髦事物都被畫入年畫,成爲頗具上海風情的年畫形式。
如今月份牌已經淡出人們的生活,但這種頗具特色的繪畫形式被作爲非遺傳承下來。現場展出了長寧文化藝術中心的月份牌傳承基地學員作品。上海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展覽部主任熊友飛介紹,2016年,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與上海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合作共建月份牌年畫非遺項目,開辦傳承培訓班,招收了一批具有紮實繪畫功底的學員,其中包括美術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生。目前,傳承基地有十幾位作者。學員們不僅掌握了創作技法要領,而且在創新上也獨具一格,並開始在各類美展上斬獲佳績,表現優異的學員也成了月份牌年畫新一代青年傳承人。
長寧文化藝術中心月份牌傳承基地學員的作品。
從紙藝走進一場非遺盛宴
剪紙、撕紙、年畫、紙傘……紙藝延伸了年畫年俗的邊界,二樓的“紙無止境”非遺特展爲觀衆帶來了一場非遺紙藝類盛宴。
上千年來,中國人對“紙”的剪、刻、撕、折、雕、印、描摹等技法不斷探索實踐,創造了包括年畫剪紙在內的一個個獨一無二、色彩繽紛的“紙藝”王國。年畫、剪紙、撕紙、木版水印作品、風箏等衆多技藝也與年有着不可分割的關聯。
現場一套《老上海撕說老上海》系列撕紙,是上海市唯一的市級撕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華興富的作品,展現了老上海石庫門裡弄裡的年俗生活。在剪刀出現前,“撕紙”就出現了,撕紙是比剪紙更古老的創作方式。“撕紙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有一張紙,拿起來就可以創作。”較之剪紙,華興富的撕紙古拙天真,即興創作的意味更濃。華興富兒時在圖書館碰到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撕紙代表人物胡立德,從此在心裡撒下這門民間工藝的種子,多年後拾起這門手藝,又與胡老師的重逢,開始拜師學藝,最後成爲這門古老手工藝的傳承人。
華興富介紹自己的作品《老上海撕說老上海》系列撕紙。
相比西北地區熱烈粗獷和蓬勃大氣,桃花塢年畫具有典型的江南風情。“紙無止境”非遺特展中,展出了幾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桃花塢年畫的傳承人喬麥的年畫作品。其中一幅“福”字年畫最爲惹眼,每一筆都是一幅圖畫。從上至下,有財神趙公明,劉海戲金蟾,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天官賜福、聚寶盆、牡丹花開富貴等。“這個‘福’字詮釋了江南人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是對圓滿人生的解讀。”喬麥解釋。
喬麥創作的桃花塢“福”字年畫
在一樓展廳中,蕎麥的桃花塢年畫文創產品則突破了以往“多子、多福、多壽”等單調的主題與熱鬧畫風,通過特有的套色工藝,以更細膩的線條與淡雅的色彩,着力刻畫江南恬淡、寧靜的慢生活。
如今傳統的年畫越來越少走進城市家庭,喬麥認爲這是因爲我們的家居環境發生了改變,人們的審美也變了。她堅信年畫可以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在生活當中,“沒有兩扇門,我們可以把兩個門神合二爲一,牆上沒地方掛,不想釘釘子,可以把年畫裝在鏡框裡,放在案頭上。換一種形式,它依然可以守護門後的人們平安。”
此外,喬麥認爲過去的生活比較平靜、不夠熱鬧,所以過年人們都喜歡熱熱鬧鬧的場景,如今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快,年輕人更希望在年節之時逃離熱鬧,尋求寧靜。因此她也希望在自己的新年畫中用小橋流水、空曠、舒適的環境等意境給大家帶來心靈的寧靜。喬麥認爲自己之所以會喜歡上桃花塢年畫,就是喜歡它“很江南、很民間,包容而多變”,擁有無限的可能。
據悉,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羣衆藝術館、上海市收藏協會、上海三山會館管理處、上海市東方城市歷史文化收藏交流中心、北京生肖有禮文化藝術中心共同主辦,長寧文化藝術中心、虹橋半島版畫藝術中心協辦。展覽將持續至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