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移民血淚史 秘魯發現16名上世紀華工骸骨
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位於南美洲太平洋側的秘魯首都利馬(Lima),日前在一座古印加金字塔內,發現了16名被下葬於此的骸骨,從穿着和骸骨研判,極可能是上個世紀飄洋過海抵達南美洲的華人勞工。這16名華工分爲兩種,11名穿着服飾直接入土下葬,其餘5位則是身穿藍綠色衣服,並被放置於木製棺材才下葬,現場工作人員表示,他們還在其中一座棺木中,發現一把鴉片煙的菸斗和一艘小型的陶製船隻。至於爲何會在印加遺址上發現華工遺骨?原來上世紀的秘魯,華人並不被允許安葬於天主教公墓,纔會被迫選擇此處作爲百年安置之地。
秘魯的華工歷史,最早可追溯回中英鴉片戰爭後,少部份的英美「商人」渡海來到福建廣東地區,以各種天花亂墜的條件,利誘當地農民前往南美打工掏金。此時的前往南美的華工,除了少部份被花言巧語說動自願前去,多半是被迫或綁架的,先運送到葡屬澳門,並在燒紅的烙鐵在他們的耳朵後面打上「C」形印記,被稱爲「豬仔」,送入船隻底層渡海至秘魯。抵達秘魯的勞工,契約期限爲8年,在鐵路、礦山、鳥糞場、種植園等地方進行高密集勞動,直到約滿才能取得自由。
華工的悲慘遭遇,一開始並不被清政府放在眼中,直到美、日等國介入調查後,華工的訴狀才輾轉交到掌大權的恭親王奕訢手中,並引起了各國政府的注意,作爲販賣起點的葡屬澳門政府,也在1873年宣佈全面中止華工出口,並施壓秘魯要求對人口販子進行調查。同年,北洋大臣李鴻章也與秘魯交涉華工事務,並簽訂《中秘天津條約》,允許自由人的華工可以選擇回國,但長期被忽視的他們,最終選擇留在這個新天地,成爲當前秘魯的族羣之一。
目前在秘魯的華人約有130至160萬人,約佔總人口的5%,因爲早年擔任勞工的關係,不少華人有西班牙文的姓氏,並在首都利馬擁有自己的華人街。華人不僅是早年建設的主要勞動付出者,更是後來建造鐵路和開發亞馬遜雨林的協助者,秘魯華人也擁有自己的國會議員,更曾出過二名總理,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的何塞·陳(José Antonio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