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候鳥「花鳧」找伴叫聲傳1公里 學甲溼地首現蹤
在臺灣爲不普遍的冬候鳥「花鳧(讀音ㄈㄨˊ)」,連續半個月已經都在臺南市「學甲溼地生態園區」棲息,屬於鴨科的「迷鳥」,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近日發佈這個好訊息,歡迎愛好生態保育及攝影人士前往參觀拍攝。
▲▼花鳧現身學甲溼地鳥友興奮。(圖/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提供《ETtoday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表示,在臺灣爲不普遍的冬候鳥「花鳧」,是鳥調人員在調查黑面琵鷺棲息時無意發現,一般都可以看到成雙成對,那次卻只看到一隻,顯然是一隻「迷鳥」,由於找不到伴,牠偶而會發出非常響亮的尖叫聲,幾乎在1公里內都可以聽見。
愛好生態攝影者李進裕指出,「花鳧」可以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棲息在黑面琵鷺族羣的旁邊急水溪河牀,屬於大型水鴨,又名翹鼻麻鴨,雌雄大致類似,羽色爲豔麗的墨綠、白、褐等顏色組成,鮮明易認,嘴、腳爲橘紅色,雄鳥於繁殖季節額頭有瘤狀突起。
在臺灣地區是罕見的冬候鳥,偶而可見於出海口潮間帶,通常單獨或數只出現,但停留時間不長,學甲溼地生態園區是第一次看到,而且停留時間最久,已經半個月了。
邱仁武說,「花鳧」爲稀有的冬候鳥,於11月至翌年的3月出現於河口、海灣、鹽田等鹹水環境,分佈於歐亞大陸,東亞族羣繁,秋冬南遷至日本、朝鮮、華南、中南半島北部、菲律賓、印度北部、亞洲西南部以及非洲東北隅和西北隅,只有少數在臺灣棲息,時間約爲10月至次年4月,屬稀有的冬候鳥,但幾乎每年都有度冬的族羣。
邱仁武說,在學甲溼地急水溪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這隻披着綵衣的鴨子時而來回奔波引頸戲水,時而鼓動雙翅,連日來已經吸引許多愛好生態保育及攝影人士拍攝精彩鏡頭,許多人都直呼「真正水ㄟ的鴨仔」花鳧。
「花鳧」小檔案
花鳧繁殖於西伯利亞南部、中國東北部、黑龍江省、蒙古、新疆天山以及歐洲中部,秋冬南遷至日本、朝鮮、華南、中南半島北部、菲律賓、印度北部、亞洲西南部以及非洲東北隅和西北隅,在臺灣爲不普遍的冬候鳥。
花鳧分佈地冬季多結羣;常集結成數十隻以至數百隻的大羣。棲息於淺水的海彎,或廣闊的海灘,遷徙時常見於淡水湖泊、河流或鹽田等處。
花鳧飛行似雁,善遊潛水,生活於有沙丘、岩石崩塌而便於掘土營巢的地方,尤喜環境安靜而又具豐富食料的鹹水湖泊,性情機警,鳴聲粗澀,叫聲似「白、白」在福建被稱爲白鴨,又因有掘土營巢習慣,故有掘穴鴨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