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如何應對不確定行挑戰?這個論壇給出建議和路徑

從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影響升級、全球供應鏈重構,到數字技術變革、環保減排規則收緊和全球班輪聯盟重組,一系列新挑戰和新變化給國際航運市場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行業發展的確定性?在10月22日舉行的2024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之國際海運主論壇,專家們聚焦“如何以航運業高質量發展應對不確定性”展開了探討。

可持續發展的確定性和“五個新”

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萬敏在論壇上表示,全球航運業正進入新一輪變革期和發展期。對航運業而言,如何應對不確定性,不僅要研判宏觀環境的趨勢和風險,而且還要主動擁抱變革,通過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保障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從而成爲全球經貿中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因素。

要實現確定的可持續發展方向,萬敏提出,航運業要有“五個新”。

首先是新模式,即通過推動“航運+港口+物流”一體化以及全鏈優勢資源的系統集成,打破區域、行業、產業間的壁壘,航運業要以更爲融合開放的模式來構建更爲高效、韌性、安全的全球通道網絡,形成產業鏈供應鏈高水平融合和高水平的開放。

其次是新技術。在人工智能的核心驅動下,航運業的大模型、新算力以及產業應用正在加速進化。目前,中遠海運將人工智能技術和航運、物流場景進行結合,已經研發的人工智能場景超過40多個。比如在全球集裝箱空箱調運量中90%以上的調運指令可通過AI算法自動生成,節省成本4%以上。

第三是新賽道。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已經成爲全球領先企業以及新興企業主要的賽道,航運業也是如此。

第四是新架構,“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產業鏈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涵蓋了商業模式、組織管理等生產關係全方位的創新實踐”。

第五是新規則。從國際海事組織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到歐盟即將生效的海運燃料法案,即將出臺的IMO全球性航運碳市場機制規則,必將進一步加速航運業脫碳步伐與進程。

規模經濟是創新的根本驅動力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彭文生稱,全球分工和國際貿易是由自然稟賦,包括運輸成本和制度環境因素在內的交易成本,以及規模經濟三個因素決定的。而在創新領域,最根本的驅動力正是規模經濟。在思考未來的全球分工、國際貿易以及航運發展時,需要重視市場化競爭和規模經濟這一根本競爭力。

“中國仍然是航運最大的市場。過去兩年,中國增加了4億噸的貨物,全球三分之一集裝箱出口來自中國,明年增長率可能會有所放緩,但仍然是正的。”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董事總經理、全球負責人史蒂夫·戈登在主題分享中稱,中國18個月前超過希臘成爲全球最大的造船國,佔了50%的產能。中國船舶製造業的綠色轉型,對於整個航運業的脫碳也至關重要。

展望未來,史蒂夫·戈登認爲,貿易會增長,情況也會更加複雜,航運也一樣,會有增長同時也會面臨更大的複雜性,機遇與機會並存。

船海動力能源變革有三條路徑

“全球造船和航運業正加速轉型脫離化石能源。”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黃震稱,船海動力能源變革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純電驅動的船舶,這個在短途沿海和內河航運是大勢所趨;二是綠色燃料船舶,這對於遠洋航運是不可替代的,因爲這個領域不可能被電氣化;三是,將來繼續使用柴油、重油,天然氣等傳統燃料,但必須要加入CCS(碳捕捉、封存技術)。

未來到底哪種燃料最有前景?黃震表示,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關注“五個性”,分別是發動機可用性、燃料可供性、大規模製備經濟性、安全性、法規標準完備性。

在黃震看來,綠色燃料的成本很大程度取決於氫源和碳源的成本,制氫主要取決於綠電的價格,碳源成本主要取決於生物質和碳捕集的成本。其次,綠色燃料的成本,不能僅從內部看,還要從外部看;不能僅從靜態看,更要從動態看,還要看全球碳約束,如歐盟碳關稅、碳配額及碳獎懲等的影響。另外,綠電的成本還要考慮綠電的零邊際成本特性。

根據統計,中國每年產生的秸稈作爲碳源生物質有8.65億噸,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也一直居世界首位。今年我國光伏和風電裝機首次歷史性超過了煤電的裝機。爲此,他相信中國一定會成爲全球綠色燃料主要的生產地和供應國。

黃震建議,航運業能夠被納入國家的碳市場,從而進一步降低綠色燃料的綠色溢價,爲國內綠色燃料打開一個市場空間。同時,進一步加快制定綠色燃料的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由此促進和國際ISCC等認證機構接軌和互認,爲中國未來綠色燃料的全球應用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