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急躁冒進,脫離實際匆忙上馬所謂“高精尖”產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上發表的題爲《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既要有歷史耐心,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既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又要方法得當、防止走偏。

何立峰認爲,要根據各地具體條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些經濟基礎雄厚、科研力量強大、創新環境優越的地方,能快則快,可以加快打造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條件暫不具備的地方,步子要慢一點、穩一點,穩步有序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急躁冒進、貪大求洋,脫離實際匆忙上馬所謂“高精尖”產業。

具體來看,何立峰提出了“五要”和“五不能”:

一是要堅守實體經濟,不能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

何立峰指出,傳統和現代、新和舊都是相對的,也是辯證的。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質態,而非簡單的業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盲目求新、以新汰舊,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過時產業”簡單退出,會造成產業空心化或產業斷層。傳統產業不一定是落後產業,經過科技賦能、轉型升級,同樣也能夠孕育新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老樹可以發新芽”。新質生產力也不可能憑空產生,需要實體經濟支撐和成就。

二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

何立峰表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基本內涵、時代特徵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但我國各地情況複雜多樣、發展不平衡,實踐中發展什麼產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需要根據本地的發展階段、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路徑,有選擇、有先後、有重點地發展,不能盲目跟風,不能簡單套用單一發展模式。

三是要穩紮穩打,不能急於求成。

何立峰表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尊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持穩中求進。一些經濟基礎雄厚、科研力量強大、創新環境優越的地方,能快則快,可以加快打造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條件暫不具備的地方,步子要慢一點、穩一點,穩步有序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急躁冒進、貪大求洋,脫離實際匆忙上馬所謂“高精尖”產業。

四是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不能越位或缺位。

何立峰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兩隻手”共同發力。政府可以在科學佈局、政策引導、規則制定、財稅支持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營造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避免重複建設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同時,市場機制是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使各類企業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五是要堅持開放創新,不能閉門造車。

何立峰表示,開放性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徵,堅持開放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要着力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在全球範圍內高效引入優質資本、關鍵資源、先進技術、拔尖人才等,向我集聚、爲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全球創新成果發展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