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炸豪宅,《焚城》能否拉你進影院?

文| 劉旭

災難片,既要求製作者在技術上持續求精,也需要在敘事手法、主題挖掘等方面不斷創新。

香港電影,又燃起來了。

這個“燃”是字面意義上的,電影《焚城》點燃了整個港島。

本片豆瓣開分7.6,在最近的內地電影市場已屬上游。

大部分觀衆看後大呼過癮,紛紛表示本片特效場面“真實宏大”。

災難片,是最能直觀體現電影工業技術進步的類型片種。

從默片時代簡單原始的美術置景,到有聲電影時代的色彩、音效和特效加入,再到數字技術成熟後越來越逼真的電腦特效,災難片的每一次技術飛躍,都引領着電影行業的變革與發展。

過往在內地上映的災難片,無論是15年前的《2012》,還是今年的新版《龍捲風》,都能讓觀衆感直觀感受到特技進步的成果。

不過票房成績有冷有熱。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2021年的《峰爆》,4.38億;2019年的《烈火英雄》,17.06億;2009年的《2012》,5.48億。

△ 《峰爆》、《烈火英雄》、《2012》海報

但是反觀近兩年,今年的《龍捲風》和去年的《絕地追擊》,都是2千萬出頭,表現十分慘淡。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不外乎劇情、人設或者製作等維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特效。

儘管如此,災難片仍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觀衆的眼球。

它不僅要求製作者在技術層面精益求精,還需要在敘事手法、主題挖掘等方面不斷創新,以滿足觀衆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如今,電影《焚城》首週末已拿到8千萬票房,貓眼專業版預測最終落點爲2.02億。

對於一部災難片來說,這個成績只能算作一般,但這部電影在技術與類型層面的探索卻不容忽視。

01 不止爆炸:災難場景的創意呈現

電影《焚城》的海報上打着“華語首部輻射災難電影”的旗號。

正如主演劉德華所言,《焚城》是從來沒有想過在香港發生的故事。

既然是該類型的“首部”,那就沒有了可借鑑的渠道,需要主創自己探索出一條新路。

本片導演潘耀明也不負衆望,在多個場景表現出了難得的想象力。

《焚城》的故事並不複雜。

具有放射性的危險物品在香港的一處廢品回收場突發泄漏,引發爆炸。

另一邊颱風還有24小時抵達香港,狂風捲集着暴雨,勢必會大大增加受災範圍。

大災面前,白宇飾演的消防隊長黎傑峰和隊友緊急奔赴受災現場。

而在高層辦公室中,劉德華飾演的專家範偉立與莫文蔚飾演的上司領導還在各執一詞,謹慎拉鋸着每一次決策。

全片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有兩處場景。

消防隊員們在狹窄逼仄的貨倉裡,小心翼翼地傳遞着危險品的瓶子,在傳遞的過程中,沉重的喘息聲、厚重防護服的摩擦聲,以及裝有危險品玻璃瓶的叮噹聲,聲音重重疊加,增強了緊張的氛圍感。

後來由於範偉立的不慎,玻璃瓶從手中跌落下去,下一秒,整個香港頃刻間覆滅於火海。

另一處場景就是最後的“炸豪宅”段落了。

隨着萬千炸藥同時爆破,矗立在山頂的幾棟豪宅像筷子一樣被輕易折斷,數百噸鋼筋混凝土順着山坡傾斜而下。

那排山倒海般的氣勢,在大銀幕上看衝擊力十足。觀衆的情緒也跟着被炸碎的豪宅,一起飛了起來。

此刻本片完美繼承了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優良傳統。

02 真實與特技融合:幕後團隊技術揭秘不止爆炸

在《焚城》發佈的幕後製作特輯中,可以一窺製作團隊在技術層面的精益求精。

他們深知,沒有技術的支撐,任何災難場景都難以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因此,從特效鏡頭到災難場面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打磨。

在本片發佈的幕後製作特輯中,我們可以看到本片的製作團隊如何在技術上力求精準,以呈現震撼的災難場景。

《焚城》中的災難主場景是一個廢品回收場。

爲了呈現真實的災難場景,劇組搭建了一個面積爲三公頃的廢品回收場。

在這個場景中,使用了超過100噸鋼材和大約150臺報廢車輛,以營造出一種廢墟和破敗的氛圍。

此外,置景組還在各個角落放火,力求呈現出真實的火災現場。

然而,即便是這樣的真實場景,還是需要通過必要的特效進行背景延伸。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宏大的場景,如遠處的羣山,其實都是加了藍幕特效的產物。

這些隱藏特效的運用,較好地擴展了整個災難場景的縱深感。

爆炸場景更是重中之重。

影片爲了拍好放射性金屬的爆炸效果,特效團隊團隊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和實驗。

他們深入瞭解了放射性金屬的物理特性和爆炸時的反應,比如光、熱和衝擊波等效果。

在此基礎上,他們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爆炸過程進行了最大程度的模擬,最後從火焰的形態、顏色到煙霧的形態,都力圖精確。

最後呈現在大銀幕的效果也不錯,爆炸的衝擊力與煙塵效果,都看不出任何瑕疵。

03 站在巨人肩膀:《焚城》與災難片的類型傳統

電影《焚城》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災難片這一悠久電影類型的傳統。

追溯電影史,可以看到災難片最早發源於默片時代,且歷經多個時期的演變與發展。

1903年,美國導演埃德溫·鮑特拍攝了電影《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

△ 《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海報

與《焚城》的內容一樣,本片以火災這樣的自然災害爲主題。

這一時期的災難片在技術與敘事手法上都比較原始,場面簡陋粗糙,但故事情節要素基本都在,其敘事核心在於利用電影來展現災難的奇觀和人類的無力感。

隨着電影技術的不斷進步,進入有聲片時代後,災難片的製作水準越來越高。

色彩、音效和更精確的物理特效的加入使得災難場景更加逼真,觀衆能夠更身臨其境地體驗災難發生時的環境。

20世紀70年代,災難片的範圍涉及到了天災人禍的各個領域,開始了“摧毀地標”的新徵程。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卡桑德拉大橋》《火燒摩天樓》《海神號》等。

△ 《卡桑德拉大橋》、《火燒摩天樓》、《海神號》海報

20世紀90年代,隨着數字技術的發展成熟,災難片的製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電腦特效的廣泛應用使得災難場景更加逼真,觀衆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災難之中。

這一時期的災難片佳作頻出,如《龍捲風》《完美風暴》等。

這些影片不僅有世界領先的視覺效果,更在敘事和主題上有所突破,重點探討了天災背後的人禍,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反思。

△ 《龍捲風》、《完美風暴》海報

時間來到21世紀,災難片這一類型電影在全球範圍內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

隨着特效技術的快速發展,災難場景到了足夠以假亂真的程度,爲觀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

到這裡不得不提及災難片“一代宗師”,羅蘭·艾默裡奇,他在千禧年後執導的《後天》《2012》《月球隕落》等科幻末日類災難片,一舉擡升了災難片的天花板。

△ 《後天》、《2012》、《月球隕落》海報

這些影片不僅滿足了觀衆對刺激的需求,更在敘事和主題上有所突破,引發了觀衆對人性、社會和未來的深刻思考。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其中最受好評的《2012》在國內取得5.84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成績,另據box office mojo的數據,該片在全球的票房爲7.69億美元。

艾默裡奇的新作《月球隕落》雖然在北美票房大撲街,但還是在2022年初的環境下,在中國取得1.58億的票房成績。

《焚城》繼承了災難類型片對於自然災害主題的關注,並用真實搭景與數字特效相結合的老辦法,講了一個關於核輻射災難的新故事。

雖然最終票房預測不及預期,但對目前的中國電影工業來說,也是一次極爲有益的嘗試。

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華語電影有望在未來迎來更加繁榮的發展。

以《焚城》爲新的開始,期待更多優秀的華語災難片出現,爲觀衆帶來更加豐富的觀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