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麪線別吃錯! 新鑑別技術杜絕進口牡蠣混充臺灣蚵

農業部水試所6日宣佈成功建立牡蠣產地鑑定技術(簡立欣攝)

境外牡蠣跟臺灣蚵外型難以分辨(簡立欣攝)

蚵仔煎、蚵仔麪線是臺灣的重量級小吃,但近年常有越南牡蠣以較低售價「混充本土」,且外型相似難以分辨。爲杜絕進口牡蠣混充臺灣蚵,農業部水試所今年建立「牡蠣產地鑑定技術」,協助產地標示、建立國產品牌。

夜市裡蚵仔煎、蚵仔麪線飄香,不過10多年來國產蚵產量、產值呈現下滑趨勢,從2010年的3萬6056公噸,一路跌到2022年的1萬6692公噸,產量減少逾半,產值也僅38.9億元。另一方面牡蠣進口量則年年增加,從2019年1931公噸到去年已增至5217公噸,今年1到9月更進了4525公噸;換言之,市面上有將近1/4是進口牡蠣。

其中與臺灣蚵同爲葡萄牙牡蠣(Magallana angulata)的越南牡蠣,外型幾乎難以分辨,而越南蚵從2019年201公噸到去年已增至3023公噸,暴增15倍,今年1到9月也有2404公噸。

由於本地蚵產季約由每年3月到9月,因此每年10月到隔年2月進口牡蠣量最多,以填補本地蚵淡季。進口蚵和本地蚵相比,每臺斤售價便宜30、40元不等。

農業部水試所研究員兼組長蔡慧君表示,牡蠣生長過程雖然不會移動,但其可食組織會累積生長及棲息環境中的各種元素,利用該特性即可反映牡蠣產地來源環境,進而鑑別產地。

水試所從去年6月至今年9月間蒐集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及澎湖等5個行政區、6個區漁會,取得國產牡蠣樣本380件,同時跨國蒐集北越(下龍灣及榮市)、中越(峴港)及南越(芽莊)等215件境外牡蠣樣本,共595件樣品。之後先以DNA鑑定技術確認爲葡萄牙牡蠣後,再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技術分析不同產地來源牡蠣的14種元素含量,以建立1785筆特徵元素分析資料庫,辨識率達97.3%。

蔡慧君表示,「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和「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已於11月3日經食藥署審議公開爲建議檢驗方法(TFDAF0035.00及TFDAF0036.00)。目前國內雖未強制要求本地蚵標示產地,但「牡蠣產地鑑定技術」將有助於國產牡蠣建立品牌及行銷。

至於市售牡蠣混充國產牡蠣的疑慮,漁業署表示已有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召集跨部會專案稽查,查覈越南牡蠣的輸入業者、供應盤商及下游餐廳業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