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一中與互不隸屬爭議

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新任處長谷立言就任,10日上午拜會賴清德總統。(圖/總統府提供)

新任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處長谷立言日前拜會總統賴清德時提及:「美國將繼續支持臺灣,這也符合美國長久以來以臺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爲指導的一中政策」。因總統府發佈新聞稿未提及「一中」,引發府方是否刻意忽略之爭議。府方對此解釋,新聞稿「本來就不會逐字公佈」,堪稱合理,不過外界對此說法持保留態度。

外界之所以認定總統府恐刻意忽略谷立言「一中政策」的發言,可謂是其來有自。畢竟賴清德自就職演說以來,已利用各種場合表達「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簡稱「新兩國論」)有五次,加上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接受專訪時也強調「新兩國論」,外界據此推斷因「一中政策」提法與「新兩國論」有所扞格,府方新聞稿不提,豈非順理成章?

雖然最近不論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或曾經表達「新兩國論」的樑文傑,都強調「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惟這是否代表民進黨政府已在修正「新兩國論」的立場,最終還要取決於賴清德怎麼表述。其實,中華民國憲法對兩岸關係的定位非常清楚,就是「一國兩區」,所以纔會據以制訂「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除非修憲,否則現狀就是如此。

當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爲「一中」,中華民國之「一中」的國際空間確實愈來愈小。可是經過前總統蔡英文八年執政,想要透過「互不隸屬」的說法與作法突圍,邦交國反而從廿一個降至十二個;以臺灣爲名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也傳出被要求更名爲臺北,國際空間並沒有因此擴大,如今還要用更激烈之「互不隸屬」的說法來拓展國際空間嗎?

其實政府對美國的「一中政策」或中國大陸的「一中原則」不必過於敏感;他們愈強調「一中」政策或原則,反而愈無法否認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存在的事實,否則爲何世界上沒有任何政府會強調「一個美國政策」或「一個日本政策」?因爲「一美」與「一日」沒有爭議,所以無需多此一舉。

同理可證,政府愈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反而愈凸顯「互不隸屬」不是事實,否則怎需一再強調一個沒有爭議的事實?實際上,中華民國具備領土、政府、人民與主權的國家性質,殆無疑義,也不容矮化,兩岸關係定位所以出現爭議,都是因爲政治運作脫離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範所致。欲化解「一中」與「互不隸屬」的爭議,唯有迴歸中華民國憲法與相關法律,才能克竟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