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VC尋找下一個“李飛飛”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閆俊文
編輯|姚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創業潮在硅谷瀰漫,這種氛圍感染了不少從斯坦福、伯克利等院校畢業的年輕華人。
2023年,25歲的李煜琪從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生畢業,這是美國計算機科學專業TOP2的高校。畢業後,李煜琪進入亞馬遜工作,但工作不到半年,在今年4月離職創業。李煜琪選擇在硅谷做了一款B2B領域的AI產品lookr.fyi(落靈)。這款產品旨在幫助美國中小企業高效跨境採購,對接中國製造商家,24小時報價,14天獲得樣品。
美國加州硅谷,紅木海岸。
目前,李煜琪的團隊已有7個人。最初拿到融資,還是一次偶然。某次硅谷內舉辦的活動結束後,他攔住谷歌高管Satyajeet Salgar,請教創業和技術問題,通過3分鐘的聊天就確定了投資。而這就是李煜琪的天使輪融資。
另一筆融資的過程也差不多:李煜琪和前百度搜索引擎CTO鄭子斌相約吃越南米粉,邊吃邊聊,兩人越聊越投機。而後鄭子斌決定投資李煜琪,並擔任創業公司的顧問。
“在硅谷,如果你找投資人要錢,他會給你建議;你去要建議,通常投資人會給你錢。”李煜琪告訴《中國企業家》。
李煜琪的經歷只是一個縮影。據研究機構PitchBook統計,2024年第二季度,美國初創公司共得到了556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是這兩年的單季度最高金額。而這其中大概一半投向了AI的初創公司。比如馬斯克的xAI,2024年5月,宣佈完成60億美元的B輪融資。
這些錢也流向了一部分華人創業者。在硅谷投資人的AI初創公司名單上,已經浮出水面的華人名字有: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天才少女”的郭文景、HeyGen創始人徐卓、深智透醫創始人宮恩浩......他們極有可能就是未來的楊致遠、黃仁勳、陳士駿或袁徵。
同時,OpenAI的創始團隊正在流向各處創業,他們也成爲投資人追捧的對象。今年上半年,美國保爾森基金會 (Paulson Institute) 下屬的麥克羅波洛智庫 (MacroPolo) 公佈了一項名爲“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的調查,該調查顯示,GPT-4團隊的核心貢獻者名單中,大概20%的研究人員來自於中國。
華人羣體正在硅谷變得空前活躍,尤其是華人創業者。李煜琪所認識的朋友,至少有5位在做AI旅遊小助手,或從事AI電商、AI心理輔導。
今年5月和8月,北美傳訊創始人彭家榮參加了數場活動會議,他發現中國人的面孔可以佔到50%,一場活動下來,可以加二三十個創業者的微信。他表示,“華人非常勤奮,而且具有中美兩個最大市場的國際視角,懂科技,同時懂跨文化和跨國家的業務能力是非常稀少的。”
在上述提到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調查中發現,具體到計算機領域,中國研究生佔美國計算機科學研究生總數的14%,佔在美國學習的整個國際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首先是那些“天才”登場表演。
斯坦福大學教授李飛飛是四川成都人,幼年隨父母移居美國,曾任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被稱作“AI教母”。李飛飛一度對科技巨頭十分警惕,但她後來加入了谷歌,擔任谷歌雲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科技巨頭擁有無限的GPU資源與大量的人才,讓她覺得,“人工智能正在成爲一種特權,一種排他性極強的特權”。
斯坦福大學。
今年2月,李飛飛成立了空間智能公司World Labs。她相信“機器很快就能夠像人類一樣識別視覺對象”,這家公司3個月估值超過10億美元,投資機構包括硅谷知名風投a16z、AI基金Radical Ventures等。此外,李飛飛還是Radical Ventures的科學合夥人和LP出資人。
另一位是被視爲“天才少女”的郭文景,長於杭州,隨後在哈佛、斯坦福深造。2023年11月,郭文景創立了視頻生成產品Pika,風靡一時。目前完成了8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8億元)的B輪融資,是硅谷有名的初創公司。
另一個則是HeyGen和他的創始人徐卓。2023年12月,HeyGen將總部搬到了洛杉磯。它獲得了硅谷Benchmark領投的一輪融資,有消息說,HeyGen要求其中國投資者IDG資本、百度風投、紅杉中國、真格基金(ZhenFund)把股權賣給美國投資者。
一位長期駐紮硅谷的投資人林浩(化名)告訴《中國企業家》,一個創始人帶着中國團隊在半年做的事情,都能趕上當地團隊三五年能做的事情,中國整個團隊的工程能力是比較強的。來自中國的創業者做的應用很薄(指某一個場景應用,不做集成和分散的),但他們很快就探索出了一條流量矩陣化的路徑。比如,如何實現從這些工具轉到內容,他們都有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教訓。
華人對於新技術的靈敏嗅覺變得空前敏感,硅谷各類活躍的加速營、創業營、孵化器直接助力了年輕人的大膽實踐。比如著名的YC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其創始人格雷厄姆要求,想要獲得YC的投資,就得來硅谷住上三個月。
這類加速營通常會給到創業者扶持,比如雲資源的優惠券,免費提供半年的雲資源;或邀請一些功成名就的創業者來佈道,各個創業者互通有無,資源共享。這也導致各種“勢力”盛行,每個幫派都有自己的風格。
李煜琪告訴《中國企業家》:“你要在活動上認識合適的人,然後去合適的場合認識正確的人,其實是需要一些人脈的。”
爲了拿到融資,一些創業者會直接在硅谷沙丘路(Sandhill Road,聚集了美國最重要的風險投資機構)上舉着招牌,見到一輛車攔截一輛車,用30秒“電梯時間”講述自己的創業想法,往往,留給這些創業者的只有車疾馳過後的塵沙和背影。
硅谷的人才密度直接加劇了競爭,這讓創業變成了一件多變的事情。
李煜琪也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了B2B工具的創業想法,他一開始想做Midjourney那樣的文生圖產品,同類產品太多、太卷。後來,又想做一款AI拍照的APP,但難度太大、成本太高,於是決定做B2B領域的產品工具創業。
硅谷的投資人偏好技術背景的創業者,他們最喜歡詢問創業者兩個問題:一、你的技術背景和從業經歷;二、你跟客戶聊完以後獲得什麼樣的反饋。投資人希望從創業者身上獲得獨到的答案。
現在,李煜琪的團隊共7個人,但他們的野心不小——讓想象力成爲生產力主要的驅動力,用AI連接中國製造。目前,李煜琪最重要的事情是跑通產品,獲得種子用戶,以及儘快盈利。
面對AI,硅谷的投資人變得狂熱和躁動不安。林浩沉浸其中,感受到的比較直接,他發現這些投資人情緒也變得偏激,面對一個單點很薄的應用,就能拿出500萬~1000萬美元押寶。“有些投資機構的掌舵人,前一天晚上喝酒拍桌子說要做double投資,但第二天又不得不告知,雙重基金沒法投。”林浩說。
中國的風險投資機構也從2023年的觀望到2024年的入局。比如,2024年,由衛哲創立的嘉御資本在硅谷設立了嘉加資本,重點關注AI在醫療等垂直領域的創新應用,投資重點羣體是華人。
最近,嘉加資本披露了一筆投資。該投資項目名爲深智透醫,嘉加資本聯合其他投行給出了近千萬美元的B+輪融資。據瞭解,深智透醫團隊主要分佈在硅谷和上海,其中,硅谷公司於2017年底成立,上海公司成立於2021年。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博士宮恩浩和一名斯坦福大學教授,宮恩浩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衛哲拒絕了《中國企業家》的置評請求,他說,“考慮到目前國際形勢,我們海外佈局需要保持低調。”此前,他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不會再做一個橫跨中美的投資機構,必須要做到法律上完全獨立的實體,也需要一個常駐美國的專業團隊。
今年4月,知名硅谷風投a16z宣佈,華人Jennifer Li將晉升爲General Partner(普通合夥人),a16z的管理規模約420億美元,它也是最活躍和激進的AI投資機構,幾乎每個明星項目都有它的活動身影。
日益活躍的華人羣體需要相對應的投資代理人,投資機構的吹風也加大了這種勢能。
一位長期駐守硅谷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幾乎每週都要接待好幾批來自中國的上市公司、準上市公司以及獨角獸公司,尤其是AI應用層以及AIGC企業。”
這位投資人表示,北美的SaaS產業鏈很成熟,平均一箇中型企業都有140多種不同工具來解決它的SaaS的需求,所以AI to B端落地場景很豐富,這給了AI企業鍛鍊肌肉的空間。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tougao@ic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