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 黃蜀芹導演的天津往事

今日上海電影家協會發布消息,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黃蜀芹昨晚辭世,享年83歲。

出生於天津的黃蜀芹爲戲劇大師黃佐臨的長女,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電影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黃蜀芹的丈夫鄭長符是天津人,作爲中國頂級的電影美工師畫家,曾經推出很多經典。兒子鄭大聖也是知名導演,2012年,天津籍作家林希的津味小說《天津閒人》和《危城》,由鄭大聖執導。

她是中國第四代成就卓著的導演

黃蜀芹爲戲劇大師黃佐臨的長女,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電影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黃蜀芹的作品在繼承父輩藝術特點的同時,以強烈的女性意識獨樹一幟,她導演的電影《青春萬歲》《人·鬼·情》《畫魂》等,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此外,她還留下了《圍城》《孽債》等一批經典的電視劇作品。

黃蜀芹1939年9月9日生於天津,翌年隨父母到上海。1959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64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跟隨謝晉,任《啊!搖籃》和《天雲山傳奇》副導演。1981年開始獨立拍片,先後執導電影《當代人》《青春萬歲》《童年的朋友》《超國界行動》《人·鬼·情》《畫魂》《我也有爸爸》《嗨,弗蘭克》等8部,電視劇《圍城》《孽債》《承諾》《上海滄桑》《啼笑因緣》等;電視電影《丈夫》和《紅粉》,崑劇《琵琶行》,話劇《金鎖記》。

↑黃蜀芹執導電視劇《上海滄桑》,在現場指導演員江珊

1999年,黃蜀芹擔任50集電視連續劇《上海滄桑》的總導演。

作爲中國第四代成就卓著的導演,女性的身份給了黃蜀芹獨特的觀察視角,代表作《人·鬼·情》被譽爲“中國第一部女性電影”。她的作品力求完美,屢屢獲國際、國內大獎。她追求藝術上的鮮明個性,提倡“小題材大感情”。

↑黃蜀芹(右)在《人·鬼·情》拍攝現場

1987年,與李子羽、宋國勳共同編劇,執導電影《人·鬼·情》,被貼上“女性電影”標籤。第一次與美術師丈夫鄭長符合作,並聽從其建議,在表現鍾馗世界時放棄寫實,追求寫意,將攝影棚全都蒙上黑絲絨,創造出特殊效果。該片大獲好評,尤其獲得父親黃佐臨的讚美,在國內外頻頻獲獎。

↑《人·鬼·情》榮獲第8屆“金雞獎”7項提名及最佳編劇和最佳男配角獎

1988年,《人·鬼·情》獲第8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電影音樂等7項提名,最終榮獲最佳編劇獎、最佳男配角獎;第5屆巴西利亞國際影視錄像節電影金鳥獎;第5屆里約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1990年的電視連續劇《圍城》,是黃蜀芹因小腿粉碎性骨折、坐在輪椅上拍攝完成的,英若誠、陳道明、英達、呂麗萍、李媛媛等衆星雲集,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中國電視劇最隆重演員陣容。這部電視劇被認爲是“中國當代電視劇的經典之作”。而當時,因經費緊張,每次去請演員的時候,黃蜀芹只能一遍又一遍重複:“我們這戲酬金比較低,但是,是向大師致敬。”次年,《圍城》獲第十屆全國電視飛天獎二等獎、最佳導演獎,首屆國際電視節金熊獎,全國電影廠優秀影視片評比一等獎。據說,楊絳還告訴黃蜀芹:“我們院內的領導和許多同事看了《圍城》電視錄像,都欣賞得不得了,有一人坐在桌上笑得跌下來。”

↑黃蜀芹、孫雄飛拜訪錢鍾書、楊絳夫婦

1990年,錢鍾書、楊絳答應把小說《圍城》的電視劇改編權授予黃蜀芹這位“賢侄女”。

↑黃蜀芹坐着輪椅拍《圍城》

骨折休養100天后,黃蜀芹由丈夫鄭長符推着輪椅上片場,用拍電影的方式執導10集電視連續劇《圍城》。11月,中央電視臺播放電視劇《圍城》,慶祝錢鍾書先生80壽辰。該劇贏得錢鍾書、楊絳高度評價,榮獲第11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優秀導演獎、優秀男主角獎和第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

黃蜀芹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2016年3月27日,榮獲中國電影導演協會頒發的傑出貢獻獎。

父母都是天津走出來的戲劇家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直隸總督袁世凱的支持下,由英國教會創辦的天津新學大書院在法租界海大道(今和平區大沽北路和赤峰道交口天河商城)建成。該校創始人、首任院長赫立德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是自行車飛輪的發明者。

新學大書院舊影

黃蜀芹的父親戲劇家黃佐臨,以及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醫學家朱憲彝等都是新學大書院的畢業生。

上世紀30年代,黃佐臨還在書院改爲天津私立新學中學後,擔任過校長。新中國成立後,該校更名爲天津市第十七中學。

1906年10月24日,黃佐臨出生於天津市一個洋行職員家庭。黃佐臨原名黃作霖,1940年,簽約上海劇藝社,執導話劇《小城故事》並取藝名“佐臨”。

黃佐臨1925年赴英,入伯明翰大學攻讀商科,開始涉足課餘演劇活動,結識英國著名作家、幽默大師蕭伯納。3年後回國,黃佐臨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曾任天津新華書院名譽院長。

城市作家徐鳳文考據,黃佐臨出生地點在天津餘慶裡一號,“可能是老城廂南門裡附近的餘慶裡。”1913年,全家搬入天津德租界福州路新居;1916年,全家搬入英租界民園西愛丁堡路(今和平區重慶道河北路以西一段)58號。

黃佐臨的夫人金韻之是舞臺銀幕雙棲明星,也是出生於天津的職員家庭,祖上很早就到了天津。金韻之先後就讀於天津中西女中,取藝名丹尼,是因爲曾在法國著名導演米歇爾·聖丹尼創辦的倫敦戲劇學館學習。

↑幼年黃蜀芹(左)、黃海芹和父親黃佐臨

1946年,更小的弟妹們陸續誕生。7歲的黃蜀芹進入中西第二小學(永嘉路第二小學)讀書,兩個妹妹進同一條路上的幼稚園。放學後,在辣斐劇院後臺做功課,在側幕或者前臺看爸爸媽媽的“苦幹劇團”演出。

“中西女中的畢業演出,19歲的金韻之上演莎士比亞的名劇《如願》(又名《皆大歡喜》)。”徐鳳文介紹,演出這一天,黃佐臨被妹妹拉着去看戲,當晚曹禺先生也坐在觀衆席上。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夜晚之後,佐臨與韻之開始了長達五年的熱戀。

晚年的黃佐臨幾乎沒和後輩講述過在國外和蕭伯納學習的往事,卻將往事當做“笑話”說:會抓只蛤蟆放在他父親的鞋子,鞋子吧嗒吧嗒地自己蹦下樓,嚇壞了全家人。

↑黃蜀芹與父親

1994年6月1日,父親黃佐臨去世。

徐鳳文看來,黃佐臨先生是一個被低估的幽默大家。昔日,畢業於南開中學的黃裳先生說:“佐臨先生是天津人,他導演起來大約滿口‘天津衛’,有時我覺得‘天津衛’是頗符合幽默條件的。佐臨先生善導喜劇,這裡面大可加一些‘衛嘴子’的朋友。”

鄭大聖講述父母故事天津往事

↑兒子大聖滿週歲

1968年,猴年兒子出生,取名“大聖”。

姥爺給起的名 在天津長大

鄭大聖屬猴,所以姥爺黃佐臨爲其取名大聖。鄭大聖在上海出生滿月之後,就被送到天津的爺爺奶奶家。鄭大聖一直在爺爺奶奶家待到自己要上小學。童年的家就在天津東站一帶,大約離後廣場不遠。每天和爺爺在海河邊遛彎,看着各色人等,提籠架鳥、唱唸做舞、捕魚捉蝦,每一天都是愜意的。

1976年,唐山大地震,天津亦成重災區。這時,帶着滿嘴天津話的鄭大聖回到了上海。“在那之前,我真是連父母的概念都沒有。”再次見到媽媽,陌生感是難免了。“那時,我在學校裡說天津話,上海話根本聽不懂。”好在一家人在家裡時,說的都是普通話,而媽媽像教英語單詞一樣,慢慢把上海話的詞彙一點點滲透給鄭大聖。

半年跟着媽媽 半年跟着爸爸

“那時候,還是‘電影廠’,在我心裡和其他的紡織廠、鋼鐵廠都沒有區別,我不過是電影廠雙職工的孩子,一樣地住着廠裡的宿舍,吃着食堂。”鄭大聖說,小時候沒覺得自己的父母能多有名氣,即便是媽媽當年拍了很多知名的電影、電視劇,自己也是後來越看越佩服,而在當時只不過媽媽和爸爸經常“出差”拍片而已。

住的“宿舍”,不過是電影幕布隔開的一間一間而已,在靠近門的地方,總會放着一隻箱子,因爲媽媽爸爸兩人隨時可能出差。“爲了照顧我,倆人約定,每個人出差半年,必須留一個人照顧我。”半年跟着爸爸,半年跟着媽媽生活,成了很多年的一種常態。

“其實我更樂意媽媽在家。”在鄭大聖看來,作爲美術指導的爸爸太嚴格了,雖然爸爸在家能吃到爸爸做的菜,但是即便爸爸不在家,也要完成他留下的速寫作業。“他用劇本的背面,自制了一個速寫日曆,讓我必須完成一個速寫作業。”當然,很多年後,鄭大聖才發現小時候自己最重的一個負擔,居然成就了自己作爲導演,能獨立成畫的能力。“媽媽則沒有那麼要求,但是她在家時,我們只能吃食堂。”鄭大聖“透露”,媽媽黃蜀芹當年唯一會做的飯,就是把食堂買來的燒白菜,拿回家加水做成白菜湯。

感受不到的潛移默化

外公外婆以及父母都從事戲劇、電影工作,那麼鄭大聖最終也選擇了這條路,是否和家庭的影響有關呢?如果說外公的事業相對較遠,那媽媽黃蜀芹作爲開了數箇中國電影先河的著名導演,又對鄭大聖有着怎樣的影響呢?這一系列問題向鄭大聖拋來時,他思索了半天,稍顯爲難地回答道:“這個——我真沒感覺到,你非要說什麼潛移默化的話,那就真是潛移默化地得我也不知道了。”

因爲拍電影,父母外出什麼地方都去,也會帶回一些有意思的玩意。一次,從山西農村拍完戲回上海,父親就給鄭大聖帶回來一個石頭脊獸。“那時候,還不講究什麼文物保護,而且這些老玩意也多,都被當地農民安豬圈用了。”作爲電影廠的職工孩子,鄭大聖比其他同學能不花錢地看到更多的電影。“我也去過片場,但可能也就是送個東西或者拿個東西,那時對於媽媽的印象就是,她特別安靜,話不多。”當鄭大聖自己做導演時,才體會到,像媽媽那樣的沉默導演,纔是真正掌控着整個片場工作的大導演風範,“讓大家各司其職地去忙碌”。

↑鄭大聖接過母親導筒,執導京劇電影《廉吏于成龍》

2007年,黃蜀芹籌拍上影集團與上海京劇院合作的京劇電影《廉吏於承龍》,後改由鄭大聖執導。

家裡不說電影 細微處很溫馨

在家的時候,三人都互相不會談論電影,不會特意去看彼此的作品,甚至刻意迴避合作。鄭大聖告訴記者,家人的評價是簡短的,太過直白甚至不留情面。鄭大聖形容最殘酷的一句話影評就是來自家人。“還行”“不徹底”,往往都是這些,如果是“很準確”“很有想象力”,那絕對是誇獎了。在鄭大聖看來,這樣的風格似乎是遺傳。

奠定黃蜀芹在中國電影史上地位的作品《人·鬼·情》拍完後,黃蜀芹單獨給黃佐臨放映了一場。“姥爺看完以後,站起來,抱了抱我媽媽,然後親了她一下。從頭到尾姥爺沒說一句話,但是能看出他很開心很激動。”這就是最高的獎勵了——當鄭大聖拍完《古玩》,也請媽媽在家用影碟機觀看時,一句“很完整”,讓大聖大大地激動起來。“所以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把自己的作品給姥姥看。”小時候的作業、考不好需要家長簽字的考卷以及長大後拍的作品。“姥姥在學戲劇之前,在哥倫比亞學的是兒童教育心理學,將我的任何作品給她,她老人家第一句話總是,‘哎呀,很好了,已經不錯了,很不容易了……’這誰不愛聽。”

在家的話題,絕大多數與電影無關。“生活就是生活,說的只有生活。”對於媽媽黃蜀芹的電影瞭解,很多是長大以後再看媽媽作品的一種感悟。“說不清具體什麼時候就會給我以觸動:哦,原來她心裡是這麼想的。”媽媽在家中不曾或者是被忽略的內在性情,在電影中有時是靈光一閃,有時是淋漓盡致。

鄭大聖拍《天津閒人》用了22天,全組只休息四個半小時,就開始拍風格完全不同的《危城》。在上海拍戲,時間是冬天,已退休多年的黃蜀芹曾給兒子打過電話,提醒他天涼了,要讓大家吃上一口熱乎飯。“她作爲導演,很清楚在拍片現場導演是不會覺得餓的,爲了趕進度、搶天光,會一個接着一個鏡頭拍下去,導演不說吃飯,周圍的工作人員只好跟着往下拍,很辛苦。”這種類似的提醒很多,很細微,卻真的很溫馨。

21張珍貴照片

回顧黃蜀芹導演的精彩一生

↑週歲黃蜀芹

1939年9月9日,作爲戲劇藝術家黃作霖(黃佐臨)和金韻之(丹尼)的長女,黃蜀芹出生在天津祖父母家的老宅,取名“蜀芹”——“蜀”意爲母親在四川懷孕,“芹”取其祖母名,以示紀念。

↑黃蜀芹在《不了情》中演劉瓊的女兒夏婷婷

1947年,8歲的黃蜀芹在桑弧導演的文華影業公司第一部電影《不了情》中客串一名北方口音、 會彈鋼琴的“缺牙龍”女孩。電影公映後,跟着劉瓊等大明星去街上做宣傳,被圍觀。

↑市三女中的綠草坪是黃蜀芹心中美好的夢

1951年,12歲時,黃蜀芹考進上海中西女中(後更名爲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六年的女中生活,讓從小拘謹的她天性得到充分的解放。其間受蘇聯電影影響,開始迷上電影,萌生做電影導演的願望。

↑北電導演系一年級的黃蜀芹

1959年,20歲的黃蜀芹如願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老師有汪歲寒、田風等,同學來自各民族,女同學有琪琴高娃、盧萍等。妹妹黃海芹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

↑黃蜀芹拍攝北電畢業作品《搭橋的人》

1964年,爲完成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作品——30分鐘的短片《搭橋的人》,黃蜀芹和盧萍、段祺順創作其中一部分,實踐了電影攝製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是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黃蜀芹、鄭長符新婚燕爾

1967年,黃蜀芹與鄭長符結婚。

↑黃蜀芹參與創作《連心壩》

1976年,黃蜀芹37歲,回到上影廠,先被調至文學部上海編輯組。協助徐偉傑拍攝電影《連心壩》。

↑謝晉與《啊!搖籃》劇組的小演員們

1979年,黃蜀芹40歲,與石曉華一起跟隨謝晉導演拍故事片《啊!搖籃》。

↑1998年黃蜀芹祝賀謝晉從影50年

1980年,黃蜀芹擔任謝晉的第一副導演,執導《天雲山傳奇》,協助謝晉整理工作臺本,得益匪淺。電影拍完,謝晉宣佈“黃蜀芹畢業”,可以獨立拍片了。

↑黃蜀芹首次獨立執導電影《當代人》拍攝現場

1981年,湖南電影製片廠改爲瀟湘電影製片廠,投拍第一部電影《當代人》,黃蜀芹被上影廠廠長徐桑楚推薦去當導演。這是她第一次獨立當導演,後期製作在上影廠完成。

↑《青春萬歲》關機,黃蜀芹(二排左五)和劇組合影

1982年,黃蜀芹將王蒙的小說《青春萬歲》搬上銀幕。拍攝原則:不過度追求技巧,只求真誠、樸素地表現那一個他們共同經歷的歲月。該片獲第8屆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紀念獎。

↑《童年的朋友》獲首屆“童牛獎”,黃蜀芹與主創及該屆主持人於藍合影

1984年,黃蜀芹執導《童年的朋友》,找到一種新的構思方法,先產生造型願望,再構思劇本、表演和節奏等等——這是她自己導演方式的起步。是年,影片獲文化部優秀兒童故事片獎和第一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故事片獎,並參加法國南特“三大電影節”中國影展。

↑執導《超國界行動》,黃蜀芹爲鄔君梅、金鑫說戲

1986年,黃蜀芹執導動作片《超國界行動》。上海大光明電影院首映,一票難求,爲當年上影廠票房最好、拷貝賣得最多的一部電影。兒子鄭大聖高中畢業,考入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導演班。

↑黃蜀芹在法國克雷黛爾國際婦女電影節上

1989年,《人·鬼·情》獲第11屆法國克雷黛爾國際婦女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黃蜀芹在法國某農莊拍《畫魂》

1992年8月19日,由黃蜀芹執導、籌備5年之久的電影《畫魂》在上影廠4號攝影棚開鏡。9月29日,劇組赴法國拍攝《畫魂》。

↑《畫魂》關機大合影

1994年3月,《畫魂》在香港首映。

↑黃蜀芹執導電視劇《孽債》

1995年,黃蜀芹執導20集電視連續劇《孽債》,任總導演,梁山和夏曉昀任執行導演,兩個月左右完成,首創電視劇中運用滬語對白。該劇在上海電視臺以滬語播映,創下42.62%的收視率。獲“飛天獎”三等獎。

↑黃蜀芹和《我也有爸爸》男主演吳大維、女演員馬曉晴以及小演員等

1996年,黃蜀芹再次執導兒童題材電影《我也有爸爸》。8月7日開拍,9月14日停機,實拍39天。縮短週期省下的經費用於精心製作,第一次使用AVID音頻電腦。

↑黃蜀芹參加第20屆柏林國際兒童電影節,《我也有爸爸》榮獲特別評委獎

1997年,《我也有爸爸》獲第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兒童片獎;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最佳女配角獎以及最佳導演提名;第7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故事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音樂獎和優秀成人演員獎;第20屆柏林兒童電影節特別評委獎;第10屆印度國際青少年電影節金象獎。

↑黃蜀芹執導崑劇《琵琶行》(左二起:編劇王仁杰、主演樑谷音、執行導演張銘榮)

2000年,黃蜀芹執導崑劇《琵琶行》,堅持在三山會館古戲臺作迴歸傳統的庭院式表演,首創把演員裝扮過程呈現在觀衆眼前,強調戲劇的寫意和間離效果。9月,崑劇《琵琶行》受邀赴德國演出,好評如潮。

↑黃蜀芹在美國拍攝《嗨,弗蘭克》

2001年,黃蜀芹執導最後一部電影《嗨,弗蘭克》(Hi Frank!)。

黃蜀芹導演,一路走好!

觀衆永遠記得您!

編輯 | 韓振

來源 | 每日新報 上海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