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行業再現打假聲明,仿冒侵權屢禁不止危害幾何?

家居行業假冒侵權行爲屢禁不止,對消費者、企業、行業本身都存在危害。家居產品製假售假形式繁多,涉及線上線下不同渠道,既有專賣店竄貨售假,也有部分電商平臺售賣僞造、貼牌的侵權品。面對屢禁不止的侵權門店、高仿品牌、山寨產品,夢百合、顧家家居、林氏家居等多個品牌都曾打假維權。就在不久前,家居行業再現打假聲明,源氏木語稱有不法分子冒充公司工作人員欺詐顧客、合作伙伴。

業內人士稱,賣假售假是促進消費的大敵,應予以堅決打擊,淨化消費環境,才能夠把消費者留下來,家居品牌打假維權之路道阻且長。

山寨屢禁不止、品牌打假不斷

2月12日,源氏木語實木家居微信公衆號發佈“關於防範不法分子冒充我司人員詐騙聲明”。聲明中稱,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源氏木語的工作人員,對顧客、合作伙伴等對象實施欺詐行爲。

新京報記者搜索網絡投訴平臺發現,有不少消費者在投訴時提及家居品牌冒牌貨的問題,其中就涉及買到仿冒的源氏木語產品。2024年10月,有消費者發帖稱,其於某平臺購買的實木牀爲冒充源氏木語品牌,商家的頭像圖片模仿源氏木語的風格,名字也與源氏木語相似,消費者因此被誤導下單。

媒體報道顯示,2024年10月,源氏木語公開打假行動情況,自2024年2月底至2024年5月初,通過法律途徑對39家侵權店鋪提起訴訟,侵權行爲涉及未經授權擅自開設源氏木語同名店鋪、使用源氏木語商標生產、銷售產品等。已有16起案件判決生效,源氏木語全部勝訴,並獲得一定數額的賠償。源氏木語已向相關平臺成功投訴並關閉70家侵權店鋪。

山寨家居產品屢禁不止,近年來多個品牌持續打假。2024年4月,上海夢百合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在微信公衆號發佈維權“打假聲明”稱,第三方平臺出現多家假冒、僞劣、未經“夢百合”品牌授權,擅自售賣同款假冒僞劣產品的店鋪。夢百合在“打假聲明”中警告所有假冒侵權品牌的組織、個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爲,否則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及經銷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如果發現可立即舉報。

夢百合方面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店鋪均爲未授權店鋪,必須打假防止竄貨(經銷商私自跨地區降價銷售、擾亂市場的行爲),避免消費者購買到無保障、無售後的產品。

2024年5月底,顧家家居發佈“顧家家居致廣大消費者及事業夥伴聲明”。聲明中提到,近期總部接到多起消費者投訴,在部分網絡購物平臺出現了一批未經顧家品牌認證的非官方產品,涉及顧家家居代購、顧家專櫃線上折扣店等在內的84家店鋪。顧家家居對於產品的銷售渠道和售後服務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未經顧家家居官方認證和授權的門店所銷售的非官方產品,顧家家居不承擔任何售後服務責任。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顧家家居產品時,務必認準官方認證的門店和渠道。

2024年6月,林氏家居發佈打假聲明,公佈22家未經授權店鋪名單,包括林氏木業家居城、林氏家居官店、林氏折扣店等。聲明中同時提到,2024年以來,截至5月31日,已打擊不法侵權店鋪(關停整改)共計2800家。林氏家居稱,這些店鋪的行爲已經對市場客戶造成嚴重誤導,衝擊了公司的經銷體系以及產品價格體系,構成對公司的不正當競爭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的嚴重侵犯,同時也損害了被誤導各方的合法權益。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家居產品製假售假的形式繁多,涉及線上線下不同渠道,既有專賣店竄貨售假,也有部分電商平臺售賣僞造、貼牌的侵權產品。2022年7月,庫斯家居對江西省萍鄉市專賣店竄貨售假、湖南省瀏陽市制假販假的不法商家廠家採取了“雷霆打擊行動”,協同江西萍鄉、湖南瀏陽的工商、公安等執法部門經過嚴密的偵查布控,對萍鄉市專賣店大肆售假、存假以及瀏陽市制假窩點進行了徹底搗毀。

2023年4月,“芝華仕品牌官方”微信號發佈打假聲明,公示了某電商平臺上售假芝華仕店鋪名單,包括芝華仕頭等艙實體店聯營、芝華仕頭等艙15年老店、芝華仕品牌官艦店等在內的58家店鋪。新京報記者採訪芝華仕母公司敏華控股集團時瞭解到,打假名單上的店鋪均未獲得芝華仕品牌授權,也不存在加盟代理商。

仿冒侵權對家居行業危害深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規定,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業內人士指出,侵權行爲對家居行業造成的危害極爲深遠。仿冒產品直接損害了原創企業的品牌聲譽和市場份額,降低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劣質假冒商品可能危害消費者的安全,從而引發消費者對整個行業的不信任。侵權行爲還會扭曲市場競爭,對遵紀守法的企業形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中國建築材料流通協會會長秦佔學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賣假售假是促進消費的大敵,應予以堅決打擊,協會呼籲各建材家居賣場要把售假賣假的商戶驅逐出賣場,淨化消費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的消費者留下來。”

新京報記者 張潔

編輯 王琳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