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以案釋法,斬斷伸向住房公積金的黑手

楊維立

11月20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召開“檢護民生”專項行動工作新聞發佈會,發佈了八個精準打擊虛假訴訟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兩起非法提取住房公積金案件。

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建立30年來,持續釋放政策紅利,有力地支持了百姓的基本居住需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聯合發佈的《全國住房公積金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住房公積金繳存額近3.47萬億,實繳職工超1.7億人。僅2023年一年,就有7620.10萬人提取住房公積金約2.65萬億元,發放個人住房貸款約1.47萬億元。事實表明,公積金制度在保障民生、服務羣衆、促進房地產業市場健康平穩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值得警惕的是,隨着住房公積金規模的日益龐大,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這塊“肥肉”。有的打着“代辦公積金提取”的幌子,通過僞造資料等方式,誘導繳存人違規提取公積金,並從中獲取非法收入;有的虛構債務糾紛,再通過虛假訴訟的形式套取公積金。對此,必須堅持重拳出擊、精準打擊,推動標本兼治、系統施治,不斷壓縮“騙提套取”公積金違法犯罪空間。

檢察機關作爲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守護者,應當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作用,守護好廣大職工的住房“錢袋子”。此次發佈的兩起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北京檢方在保障公積金安全方面取得的成效。

比如,在秦某某等人以虛假訴訟方式騙取住房公積金案中,檢察機關通過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發現了秦某某等人通過虛假訴訟方式爲多人非法提取住房公積金達千萬元的線索。又緊鑼密鼓開展立案監督、民事檢察監督和行刑反向銜接工作,依法追訴,還專門設置了“專案資金迴轉窗口”,現已接收109名涉案人員回退款項,合計990餘萬元。在該案中,檢察機關依靠科技賦能,有效破解虛假訴訟發現難題,並且千方百計追贓挽損,增強辦案效果。這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值得總結和推廣。

又如,在韓某等人虛假訴訟案中,檢察機關同樣應用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發現虛假訴訟線索。並且通過採取提前介入、補充偵查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一舉篩查出虛假民事訴訟案件12起,標的額達190餘萬元。最終,韓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該案的成功辦理同樣彰顯了檢察機關的責任擔當。

事實表明,不法分子“騙提套取”住房公積金,往往披着虛假訴訟等隱形衣,隱蔽性強、查處難度大。對此,檢察、公安、住建等部門和公積金管理機構應擔當作爲,依靠科技賦能,同時完善行刑銜接機制,加強部門協作,實現“全鏈條”縱深打擊,將黑色利益鏈逐一瓦解,直至連根拔除。

整治“騙提套取”公積金行爲,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法院、公積金管理機構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建立完善反向責任倒查和正向激勵機制,健全考覈獎懲制度,督促工作人員加大審查力度,提高對“騙提套取”公積金行爲的識別能力。

依靠羣衆、發動羣衆是整治“騙提套取”住房公積金行爲最根本、最有效、最長遠的方法。司法機關和相關部門要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投訴舉報機制,加大舉報獎勵力度,調動廣大羣衆的參與積極性。同時,結合“八五”普法,加強“以案釋法”工作,紮實推進法治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公衆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凝心聚力築牢公積金安全防線。

一個案例勝過一沓文件,每一個典型案例都是法治宣傳的生動教材。北京檢方發佈精準打擊虛假訴訟典型案例,既是對潛在違法者的威懾,也是對廣大公積金繳存人的提醒:要嚴格遵守住房公積金制度,不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