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協同帶來“五育”融合新契機

“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不僅是在中國特色教育實踐中生成的育人智慧,也是對更具凝聚力、更有執行力、更爲融通化的育人機制提出的新要求。“五育”融合不應只是學校單方面的職責,“五育”的發展與融合推進,需要多方主體協同發力。而協同育人模式強調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在育人過程中的協同作用,爲“五育”融合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和發展機遇。

明晰主體責權關係 共建“五育”融合生態

家校社首先應各司其職,在定位上責權分明,奠定“五育”基礎。家庭應發揮其育人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爲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在此基礎上,幫助孩子更好地瞭解自我和世界,發現個人興趣和特長。學校應發揮其在培養未來公民中的關鍵啓智作用,響應素質教育的時代需求,積極採用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等先進的教學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輔助個性化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在想象力、創造力、批判性思維以及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等方面的認知技能。社區層面可爲未成年人成長提供如職業啓蒙、藝術教育、心理輔導等家校相對稀缺的教育資源,而作爲宏觀主體的社會,則應準確研判社會的人才需求以引導人才培養方向,並調動各方力量和資源,塑造良好教育生態和學習型社會,爲“五育”融合奠定基礎。

家校社在育人理念上達成融通,是共建“五育”融合生態的基礎。家校社協同育人應該是一個理念交融、責任共享、情感相連的有機互動過程。無論是教育工作者、家長抑或社區、社會機構人員等,均應在協同關係中塑造身份意識,在達成育人理念共識和尊重各方立場的前提下,發揮自身優勢,以實現協同主體間的有效互補。如社區可組建家庭教育指導師團隊,爲家庭提供諮詢和教育培訓,從而在履行責任和提供資源方面實現多維定位。在此過程中,家校社應基於各自的核心職能,協同創建“學習場”“交流場”和“實踐場”,構建分層有序的協作團隊,並通過創新性的合作項目預設、精細化的方案規劃和流程追蹤,避免責任推諉、孤立推進和形成封閉的育人局面,同時也可改進學校單方面發力和社會參與不足等現實問題。

構建家校社溝通渠道,創新模式賦能“五育”

設置更爲專業的協調樞紐與聯動角色。在家校社協同機制建設中,可設立專職輔導員、聯絡員或聯動式平臺,形成專職化人員角色。當前大部分家庭缺乏充分的信息溝通渠道,社區和社會也亟須找到介入教育的有效途徑。而一線教師教育教學任務很重,難以靠一己之力肩負起協調家校社三方的職責,三方協同容易陷入無人主導、無路可走的困境。因此,配備專職學校輔導員、家社聯絡員等,可以使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角色明確化、專業化,有效調動家庭與社會的參與積極性,將機械的制度運行轉化爲靈活的秩序構建。

建立更契合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與創新模式。兒童青少年的全面發展離不開與社會的聯結,人才的培養方向也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教育環節中應加強職業啓蒙與生涯指導,如通過以企業爲載體的“職業體驗中心”、以學校爲主體的“職業規劃課堂”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接觸社會前沿動態,加強其生涯規劃和職業準備意識,進一步豐富“五育”內涵,並促進家校社進一步協同,形成源於專業成長的需求共同體、基於協作共享的學習共同體、追求長效機制的教研共同體。還可以進行大中小學教育資源的整合,如可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與中小學課後服務相對接,形成大中小學聯動平臺,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爲中小學提供相關課後服務課程,搭建相關聯盟和機制。

完善評估保障體系,建立“五育”信任機制

一是可以構建數字化平臺,形成信息反饋機制。數字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五育”融合也要與時俱進,可以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通過數字化平臺等途徑,有效緩解育人中的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等問題,從而幫助建立家校社之間的信任機制。如學校可基於大數據平臺,做好學生日常成長檔案和記錄,形成軌跡圖式的、透明的可視化呈現,及時緩解家庭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教育焦慮。對於特殊羣體學生,可打破傳統的單方服務空間,藉助新技術打造“虛擬+現實”“企業+學校”“機構+家庭”的互動情境,開展融合教育的試點服務。

二是基於“循證治理”理念,完善“五育”融合質量評估機制。一方面,高校、科研機構等可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聯動區域形成由學校到區縣到省域的多級評價體系,提供兼具理論引領與實證檢驗的評價量表和實施手冊,全方位、多層次收集學校的教育教學證據與學生的學習體驗記錄。另一方面,“五育”融合的實踐極具動態性與複雜性,需從評估方法、保障政策、實踐運行等多方面完善質量評估保障機制。如藉助診斷式評價加強學生真實學習體驗的反饋,通過頂層設計推進區域性課後服務轉型,利用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提高信息採集效率,形成上級督導、專項巡查、個別調研、學校研判、多方評估的保障體系,確保家校社協同推進“五育”融合有跡可循、有據可依。

三是發揮信任在“五育”中的黏合作用,形成風險防範機制。“五育”融合的過程是師生交往、家校溝通、校社合作的互動過程。契機往往與風險相伴相生,健全協同機制也需要各方加強風險防範意識。在外部環境上,教育信息的不對稱、家長監管的缺位及社會大環境變動的風險等,可能給家校社協同帶來困境和挑戰,需要協同主體充分考慮互動的時間、空間等因素,並提高互動頻率和強度以增強信任。在內部情感上,輿論媒介需發揮其在羣體價值觀塑造、社會期望引領、育人理念科普上的作用,強化協同主體之間彼此信任、互惠的情感體驗,從而建立穩定、和諧的互動機制,及時地消解教育場域的信任危機和風險。

“五育”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下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融合育人的教育實踐之路日益成爲一種教育文化生態的建構過程,家庭、學校、社會各個育人主體之間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生”的關係,各個主體之間的協同也必然爲促進“五育”融合提供助力和契機,從而促進受教育者個體的健康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系蘇州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4日第4版

作者:冉雲芳 袁晨暉 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