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見事·見初心——盤點電影《1921》三大看點

新華社上海6月13日電題:見人·見事·見初心——盤點電影《1921》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11日晚拉開帷幕,開幕電影《1921》備受矚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幕已有《開天闢地》《建黨偉業》等珠玉在前,《1921》又有哪些新亮點

從“數星星”到“沉浸式”觀影

從《建國大業》到《建黨偉業》,在紅色大片中“數星星”,忙着辨認演員的面孔和姓名,已經成了不少觀衆的習慣。不過《1921》沒有讓觀衆停留在簡單“數星星”上。

扮演中共一大代表的多名青年演員說,在片場“分分鐘入戲”“入戲很深”。影片導演、監製黃建新說,創作《1921》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把觀衆更好地帶回到100年前的歷史情境中去。

銀幕上,青年毛澤東在100年前的上海街頭飛奔,蒙太奇手法將觀衆帶入他的回憶和美好憧憬。專家紛紛爲這段合理想象點贊。“這能讓不少觀衆第一次瞭解到青年毛澤東堪稱一名‘體育健將’的一面。”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說。

令首批觀衆印象深刻的除了扮演青年毛澤東的王仁君,還有與王仁君有多場對手戲的中年演員張頌文。張頌文爲了演好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下了很大苦功,他爲角色塑造與導演來回探討數小時,其鑽研精神劇組後輩演員欽佩。

“還原”歷史背後的情感美學

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當時中共一大代表李達妻子王會悟還是新婚燕爾

史料顯示,李達和王會悟曾一度在環龍路(今南昌路)老漁陽裡2號的《新青年》編輯部二樓朝北的房間借住,成爲陳獨秀上海寓所座上賓。1921年夏,李達爲籌備中共一大忙碌,妻子王會悟也積極參與其中。

在影片《1921》中,李達、王會悟分別由黃軒倪妮扮演。影片以這對新婚夫婦視角,巧妙地打開石庫門建築二樓朝北的窗,片中人物看到的是一個對未來充滿美好向往的鄰家小女孩。這個美學意象的設置,既有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又折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美好情感和人文關懷,在影片尾聲處還有一處呼應,得到了專家和觀衆好評。

片中,王會悟設法借用博文女校,妥善安排中共一大代表住宿的情節,在推進過程中也加入了一絲風趣幽默。專家認爲,影片塑造了中國當時的一批進步女性形象,她們睿智、機敏,對黨的建立亦有貢獻。

於初心使命中感受歷史浩蕩

《1921》不僅再現了百年前的上海,還試圖呈現當時歐洲和日本的歷史關聯場景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不是孤立的歷史事件,而是與當時的國際大環境息息相關。”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城市史研究專家蘇智良說,《1921》給予觀衆一個更加全球化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黨的創建史,革命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越是面對困難阻礙,黨的生長髮育越頑強。

該片聯合導演鄭大聖介紹,因爲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拍攝節奏,原定赴海外拍攝多個場景,後來不得不修改拍攝方案。其中,在日本的拍攝是通過視頻連線方式進行的,由身在北京的中國導演團隊遠程指揮,日本當地攝製人員掌鏡,最終完成拍攝。從道具、服飾等細節看,《1921》對100年前日本東京警視廳的場景還原度較高。

還有一個描寫法國國慶日的場景,則是劇組在各方協助下在上海外灘選景完成。“當《馬賽曲》在片中迴盪,也會讓人聯想到後來《義勇軍進行曲》是在上海誕生的。”石川肯定了《1921》於細節中呈現的“大歷史”。

爲全力保障《1921》拍攝,上海電影集團下屬車墩影視基地還等比例“復刻”了中共一大會址、二大會址、博文女校等歷史建築。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12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上說,《1921》儘可能根據已知史料還原歷史現場,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體現了當代中國電影人的工匠精神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