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大限逼近/不完美碳費 產業憂拖累競爭力
臺灣邁入排碳有價時代,碳費費率歷經整整六次審議才拍板。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邁入排碳有價時代,碳費費率歷經整整六次審議才拍板,但外界仍認爲這是「不完美的答案」。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真槍實彈減碳纔是正解,否則企業未來可能將「愈來愈痛」,政府透過經濟誘因促進減碳、對接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爲企業築起防火牆,兼顧減碳及產業競爭力。
在《氣候變遷因應法》公佈施行的一年八個月後,2024年10月,碳費費率終於拍板,根據環境部公告,碳費一般費率每噸300元,優惠費率A每噸50元、優惠費率B每噸100元,徵收對象約281家公司,預估2026年起,政府每年徵收約60億元。
「碳費費率從一開始就註定沒有人會滿意。」彭啓明這麼說。
爲了這個註定不完美的結果,環境部前後召開了六次審議會,由於會中組成包含了產業代表、財經部會、環保團體,各方意見大鳴大放,事實上到了最後幾次會議,才真正進入深水區。
比拚鄰國價格 日韓起徵較低
觀察國際現況,環境部指出,世界上共有39個碳稅費機制執行中,各國名目碳價差距甚大,每噸在0.76至167美元間(約爲新臺幣24元至5,353元)間;另有36個碳交易機制(ETS)正運作中,名目碳價水準每噸0.61至61.3美元(約爲新臺幣20元至1,965元)。
不過若扣除免費配額、折扣、豁免後,南韓實質碳價每噸僅新臺幣5.7元,日本每噸新臺幣64.7元;新加坡在扣除免碳稅額度前,2024年至2025年碳稅水準在每噸新臺幣582.5元,2026至2027年更增至每噸新臺幣1,048.5元。
產業界擔憂,與鄰近國家比較,臺灣碳價高過日韓,恐影響產業競爭力。
彭啓明對此迴應,「認爲我國碳費比日韓高是不對的」,日韓起徵雖較臺灣低,但後面持續拉高,他更透露,臺灣提出兩套自主減量計劃的優惠費率,反而讓日韓來觀察學習。
環境部也表示,各國之間的碳定價制度不盡相同,新加坡、日本實施碳稅,南韓實施的是碳交易制度,過渡期調整機制也各不相同,不能單就表面的價格水準來討論。
臺灣與鄰近國家碳定價比較
中小企不跟上 未來只會更痛
彭啓明指出,環境部展開非常多社會溝通,看到企業反彈,主動與前20大排碳大戶說明碳費制度,已掌握前20大排碳大戶中,近八成都會提自主減量計劃,未來會同步推動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費兩者雙軌進行,也確定碳費可對接歐盟CBAM,都是維持企業競爭力的防火牆,「保護企業的工作沒有停過」。
面對經營困難的高碳排產業、減碳力不足的中小企業,彭啓明也喊話「不用擔心,跟着環境部的腳步走」,會幫弱勢產業想辦法。在啓動碳費機制後,就是真槍實彈的做,現在若不跟着國際趨勢走,未來只會愈來愈痛。
臺灣碳費徵收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