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江戶幕府歷史 靜岡韮山反射爐申請爲世界文化遺址

▲韮山反射爐申請爲世界文化遺址

記者劉康彥日本報導攝影

位在日本靜岡伊豆之國市的「韮山反射爐」,見證江戶幕府末期,爲延續政權所做的武力奠基當地居民集資買下遺蹟不容政府私人拆除,徹底展現維護歷史文化的決心,目前更積極申請爲世界文化遺址!

19世紀中葉,美國海軍大將培裡叩關日本,史稱黑船事件」。由於當時船上共載63門砲,軍事威脅當前,江戶幕府痛定思痛、重整國防,選在距離江戶(今東京)不遠的「韮山」鑄造大砲,並由時任地方長官江川英龍(坦庵)負責建造。

▲韮山反射爐現況

「反射爐」共分兩部分,包括以石塊作爲基底的「爐體」,與2萬6千塊耐火磚推砌成的「煙囪」;爐體剖面爲囊狀,鐵從鑄口放入後,將木炭焦炭、媒等燃料放進焚口,並透過爐內反射產生攝氏1700度高溫,融解後的液態鐵,順着「出湯口」澆灌進模具鑄成大砲;相當驚人的是,當兩座爐體同時填滿鐵與燃時,可一口氣製造3.5噸高溫液態鐵。

▼「出湯口」即爲四個圓圈處,模具則置於前方,目前已填平

▲江川英龍雕像(左圖)。

擅於吸收「蘭學」的江川英龍,從鑄砲相關書籍上獲得西方技術,既照本宣科也發揮想像力,成功打造出高15.7公尺的反射爐,在好發地震的日本,至今仍屹立不搖,顯見當時的工程紮根甚深,以及江川積極保衛國家主體性的意志與決心。

幕府末期的鑄砲場所共計7處,全日本僅存「韮山反射爐」,不過當時礙於技術未純熟,僅製造出3門堪用的鐵製大砲,最遠射程可達2793公尺,其中一座擺放在「靖國神社」,至於現址則是複製品。此外,也鑄造爲數不少的銅砲。

▲韮山反射爐曾製造出3門堪用鐵製大砲,最遠射程可達2793公尺,現址陳列是複製品。

由於日、美漸漸走向和平貿易,一時之間對於武器的需求大大降低,加上反射爐製造出的武器使用效率低,前後只運轉6年便告終。「明治維新」後,陸軍省曾至現地進行調查與補強,1922年即正式移轉內務省,並指定爲史蹟。往後,歷經多次耐震補強及風化處修繕,2007年再由經產省認定爲「近代化產業遺產」,目前更積極登錄爲世界遺產,對幕府末期及日本走向現代化歷史有興趣的人,來到靜岡千萬不能錯過!